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发敛。候策曰天中,卦策曰地中,半
卦曰贞悔。旬周曰爻数,小分母曰象统。日行曰躔,其差曰盈缩,积盈缩曰先后。
古者平朔,月朝见曰朒,夕见曰朓。今以日之所盈缩、月之所迟疾损益之,或
进退其日,以为定朔。舒亟之度,乃数使然,躔离相错,偕以损益,故同谓之朓
朒。月行曰离,迟疾曰转度,母曰转法。迟疾有衰,其变者势也。月逶迤驯屈,
行不中道,进退迟速,不率其常。过中则为速,不及中则为迟。积迟谓之屈,积
速谓之伸。阳,执中以出令,故曰先后;阴,含章以听命,故曰屈伸。日不及中
则损之,过则益之。月不及中则益之,过则损之,尊卑之用睽,而及中之志同。
观晷景之进退,知轨道之升降。轨与晷名舛而义合,其差则水漏之所从也。总名
曰轨漏。中晷长短谓之陟降。景长则夜短,景短则夜长。积其陟降,谓之消息。
游交曰交会,交而周曰交终。交终不及朔,谓之朔差。交中不及望,谓之望差。
日道表曰阳历,其里曰阴历。五星见伏周,谓之终率。以分从日谓之终日,其差
为进退。
其二中气议曰:
历气始于冬至,稽其实,盖取诸晷景。春秋传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日
南至。以周历推之,入壬子蔀第四章,以辛亥一分合朔冬至,殷历则壬
子蔀首也。昭公二十年二月己丑朔,日南至。鲁史失闰,至不在正。左氏记之,
以惩司历之罪。周历得己丑二分,殷历得庚寅一分。殷历南至常在
十月晦,则中气后天也。周历蚀朔差经或二日,则合朔先天也。传
所据者周历也,纬所据者殷历也。气合于传,朔合于纬,
斯得之矣。戊寅历月气专合于纬,麟德历专合于传,偏取之,
故两失之。又命历序以为孔子修春秋用殷历,使其数可传于后。考
其蚀朔不与殷历合,及开元十二年,朔差五日矣,气差八日矣。上不合于
经,下不足以传于后代,盖哀、平间治甲寅元历者托之,非古也。又汉太史令
张寿王说黄帝调历以非太初。有司劾:“官有黄帝调历不与寿王同,
寿王所治乃殷历也。”汉自中兴以来,图谶漏泄,而考灵曜、命历序
皆有甲寅元,其所起在四分历庚申元后百一十四岁。延光初中谒者亶诵、灵
帝时五官郎中冯光等,皆请用之,卒不施行。纬所载壬子冬至,则其遗术也。
鲁历南至又先周历四分日之三,而朔后九百四十分日之五十一,故僖公
五年辛亥为十二月晦,壬子为正月朔。又推日蚀密于殷历,其以闰余一为章
首,亦取合于当时也。
开元十二年十一月,阳城测景,以癸未极长,较其前后所差,则夜半前尚有
余分。新历大余十九,加时九十九刻,而皇极、戊寅、麟德历皆得
&e
卦曰贞悔。旬周曰爻数,小分母曰象统。日行曰躔,其差曰盈缩,积盈缩曰先后。
古者平朔,月朝见曰朒,夕见曰朓。今以日之所盈缩、月之所迟疾损益之,或
进退其日,以为定朔。舒亟之度,乃数使然,躔离相错,偕以损益,故同谓之朓
朒。月行曰离,迟疾曰转度,母曰转法。迟疾有衰,其变者势也。月逶迤驯屈,
行不中道,进退迟速,不率其常。过中则为速,不及中则为迟。积迟谓之屈,积
速谓之伸。阳,执中以出令,故曰先后;阴,含章以听命,故曰屈伸。日不及中
则损之,过则益之。月不及中则益之,过则损之,尊卑之用睽,而及中之志同。
观晷景之进退,知轨道之升降。轨与晷名舛而义合,其差则水漏之所从也。总名
曰轨漏。中晷长短谓之陟降。景长则夜短,景短则夜长。积其陟降,谓之消息。
游交曰交会,交而周曰交终。交终不及朔,谓之朔差。交中不及望,谓之望差。
日道表曰阳历,其里曰阴历。五星见伏周,谓之终率。以分从日谓之终日,其差
为进退。
其二中气议曰:
历气始于冬至,稽其实,盖取诸晷景。春秋传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日
南至。以周历推之,入壬子蔀第四章,以辛亥一分合朔冬至,殷历则壬
子蔀首也。昭公二十年二月己丑朔,日南至。鲁史失闰,至不在正。左氏记之,
以惩司历之罪。周历得己丑二分,殷历得庚寅一分。殷历南至常在
十月晦,则中气后天也。周历蚀朔差经或二日,则合朔先天也。传
所据者周历也,纬所据者殷历也。气合于传,朔合于纬,
斯得之矣。戊寅历月气专合于纬,麟德历专合于传,偏取之,
故两失之。又命历序以为孔子修春秋用殷历,使其数可传于后。考
其蚀朔不与殷历合,及开元十二年,朔差五日矣,气差八日矣。上不合于
经,下不足以传于后代,盖哀、平间治甲寅元历者托之,非古也。又汉太史令
张寿王说黄帝调历以非太初。有司劾:“官有黄帝调历不与寿王同,
寿王所治乃殷历也。”汉自中兴以来,图谶漏泄,而考灵曜、命历序
皆有甲寅元,其所起在四分历庚申元后百一十四岁。延光初中谒者亶诵、灵
帝时五官郎中冯光等,皆请用之,卒不施行。纬所载壬子冬至,则其遗术也。
鲁历南至又先周历四分日之三,而朔后九百四十分日之五十一,故僖公
五年辛亥为十二月晦,壬子为正月朔。又推日蚀密于殷历,其以闰余一为章
首,亦取合于当时也。
开元十二年十一月,阳城测景,以癸未极长,较其前后所差,则夜半前尚有
余分。新历大余十九,加时九十九刻,而皇极、戊寅、麟德历皆得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