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的史学贡献
msp; 2.陶安调任黄州的时间
《实录》记载,陶安被任命为黄州府知府在辛丑(1361)年九月,五年以后又调任饶州府知府。而徐纮之《集传》与谢理的《太平人物志》均认为陶安是于癸卯(1363)年被任命为黄州知府的。那种说法正确呢?钱谦益据陶安自己的诗文作了详细的辩证。壬寅年,陶安《忆别》诗中有:“七年同在省东厅”[4](三p2111)的诗句。由此可知,从乙未(1355)年至癸卯(1363)年,陶安一直在金陵,不可能于辛丑(1361)年出知黄州。陶安在甲辰(1364)年又有诗曰:“今年春二月,玺书命守土,两日抵其州,又值连月雨。”[5](三p2111)则他出任黄州知府的具体时间应该为甲辰(1364)年无疑。
(三)实事求是,存疑存异
史家不仅要广闻博识,更须有缜密的思维和严谨求是的学术素养。考证严谨,以疑传疑,不妄下结论是钱谦益历史考证的重要原则。比如:
对曹国公李文忠的死因,史家记载不一。俞本的《记事录》认为,李文忠生病以后,淮安侯华中侍疾进药,李文忠饮药后死去。王世贞《史乘考误》认为,李文忠招纳了很多门客,招致朱元璋的不满。后来朱元璋找借口尽杀其门客,李文忠很害怕,自缢身亡。钱谦益参阅各家相关记载,对华中进药一事表示怀疑。对于李文忠具体死亡原因,由于没有可靠的史料支持,他只能感叹“若曹国得罪之故,史家阙如,无可考证,吾不得而知之矣。”
据《实录》记载,东川侯胡海死后,朱元璋亲自辍朝为他致祭。国史也郑重为其立传。这样看来胡海是不是得到善终了呢?对此,黄金持肯定态度,认为“当时党论一兴,元功宿将惴惴焉朝不谋夕。海独能摆脱众中,一辞莫逮。卒荷宠灵,考终牖下”。钱谦益怀疑胡海是受胡惟庸案牵连而被杀的,但是又没有确切的史料来证明,不好妄下结论,只能表示:“东川之有罪与其得免,则史既不书,他亦无可考也。
钱谦益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令人敬佩。
综上,钱谦益明史考证的重心是元末明初之际的疑案。钱谦益广征史料,参考诸家记载,详细地归纳、考证,揭示出很多历史真相。其不少考证结果便直接体现在清朝官修《明史》中。
四、钱谦益的史学影响
钱谦益对明代史事的考证和著述,对于清代官修《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试细论之。
第一、有关传记影响
钱谦益交游广泛,文笔优美。明清之际不少遗民、故友以碑传、铭文相托。此外他的《列朝诗集小传》也挖掘、搜罗了明代很多诗人、儒士的生平事迹。这些为撰修《明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明史》中有关传记就是以钱谦益的作品为蓝本,加以删节而成。特别是史官尤侗所撰之《文苑传》初稿,只是略加删节,几乎全部录用钱谦益的原文。后来汪由敦在《史裁蠡说》中说:“文苑则取其制作可传者,或关系一时风气,如前后七子、袁道宏、钟惺之流,略为论列流派。否则不必滥收。未可以钱谦益、曹能始之品题据为定论也。”(《明史例案》卷4之《汪文端史裁蠡说》)但是细观《明史·文苑传》修改后的定稿,很多地方仍然与《列朝诗集小传》吻合,只是在表达上更精炼了一些。试抄录钱谦益、尤侗以及《明史》对何良俊的记载,对比如下:
《列朝诗集小传·何良俊传》
良俊,字元朗,华亭人。少而笃学,二十年不下楼,或挟荚行游,忘堕坑岸,其专勤如此。与弟良傅,字叔皮,同学。叔皮举进士,官南祠部郎,而元朗以岁贡入胄监。时宰知其名,用蔡九逵例,授南京�
《实录》记载,陶安被任命为黄州府知府在辛丑(1361)年九月,五年以后又调任饶州府知府。而徐纮之《集传》与谢理的《太平人物志》均认为陶安是于癸卯(1363)年被任命为黄州知府的。那种说法正确呢?钱谦益据陶安自己的诗文作了详细的辩证。壬寅年,陶安《忆别》诗中有:“七年同在省东厅”[4](三p2111)的诗句。由此可知,从乙未(1355)年至癸卯(1363)年,陶安一直在金陵,不可能于辛丑(1361)年出知黄州。陶安在甲辰(1364)年又有诗曰:“今年春二月,玺书命守土,两日抵其州,又值连月雨。”[5](三p2111)则他出任黄州知府的具体时间应该为甲辰(1364)年无疑。
(三)实事求是,存疑存异
史家不仅要广闻博识,更须有缜密的思维和严谨求是的学术素养。考证严谨,以疑传疑,不妄下结论是钱谦益历史考证的重要原则。比如:
对曹国公李文忠的死因,史家记载不一。俞本的《记事录》认为,李文忠生病以后,淮安侯华中侍疾进药,李文忠饮药后死去。王世贞《史乘考误》认为,李文忠招纳了很多门客,招致朱元璋的不满。后来朱元璋找借口尽杀其门客,李文忠很害怕,自缢身亡。钱谦益参阅各家相关记载,对华中进药一事表示怀疑。对于李文忠具体死亡原因,由于没有可靠的史料支持,他只能感叹“若曹国得罪之故,史家阙如,无可考证,吾不得而知之矣。”
据《实录》记载,东川侯胡海死后,朱元璋亲自辍朝为他致祭。国史也郑重为其立传。这样看来胡海是不是得到善终了呢?对此,黄金持肯定态度,认为“当时党论一兴,元功宿将惴惴焉朝不谋夕。海独能摆脱众中,一辞莫逮。卒荷宠灵,考终牖下”。钱谦益怀疑胡海是受胡惟庸案牵连而被杀的,但是又没有确切的史料来证明,不好妄下结论,只能表示:“东川之有罪与其得免,则史既不书,他亦无可考也。
钱谦益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令人敬佩。
综上,钱谦益明史考证的重心是元末明初之际的疑案。钱谦益广征史料,参考诸家记载,详细地归纳、考证,揭示出很多历史真相。其不少考证结果便直接体现在清朝官修《明史》中。
四、钱谦益的史学影响
钱谦益对明代史事的考证和著述,对于清代官修《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试细论之。
第一、有关传记影响
钱谦益交游广泛,文笔优美。明清之际不少遗民、故友以碑传、铭文相托。此外他的《列朝诗集小传》也挖掘、搜罗了明代很多诗人、儒士的生平事迹。这些为撰修《明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明史》中有关传记就是以钱谦益的作品为蓝本,加以删节而成。特别是史官尤侗所撰之《文苑传》初稿,只是略加删节,几乎全部录用钱谦益的原文。后来汪由敦在《史裁蠡说》中说:“文苑则取其制作可传者,或关系一时风气,如前后七子、袁道宏、钟惺之流,略为论列流派。否则不必滥收。未可以钱谦益、曹能始之品题据为定论也。”(《明史例案》卷4之《汪文端史裁蠡说》)但是细观《明史·文苑传》修改后的定稿,很多地方仍然与《列朝诗集小传》吻合,只是在表达上更精炼了一些。试抄录钱谦益、尤侗以及《明史》对何良俊的记载,对比如下:
《列朝诗集小传·何良俊传》
良俊,字元朗,华亭人。少而笃学,二十年不下楼,或挟荚行游,忘堕坑岸,其专勤如此。与弟良傅,字叔皮,同学。叔皮举进士,官南祠部郎,而元朗以岁贡入胄监。时宰知其名,用蔡九逵例,授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