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战战和和
利益就很难更进一步。
在很多人看来,李四那边肯定早就接到了手下劝进的信息,或者干脆说连龙袍都准备妥当了,只等着到时候往身上一披,然后大作不情愿之状,说着什么“非朕之意,固军之愿”之类的话语,“勉勉强强”的称帝开国……
杨廷麟则是哈哈一笑:“忠诚伯……李四的心思我也看清楚了,圣上和诸位同僚也不必有此忧虑。李四若是有不轨之心,早就行了不轨之事,焉能等到今日?”
这些老学官和李四也是老熟人了,都不大相信李四会谋逆作乱,可眼下赴死军已经没有了对手,还在整军备武,明显是要大行兵戈战事。环顾之下,也只有江南可以算是赴死军的目标了……
“李四大行兵事不假,眼下他已无敌手,也是确实。”杨廷麟笑着说道:“我也听到了些个消息,再想想以前在赴死军和李四所谈之事,他这是要纵兵大取了。非是要取江南或者别地,而是对外扩张,行开疆拓土之事。”
开辟疆土,这种事情说好听一点儿就是“大征”,其实就是侵略。李四的赴死军已经足够强大了,还在整军备战,就是为了输出战争,以铁血的手段拓展这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把四方的资材人力集中起来……
说起来是这么说,可侵略之事从来就是充满了血腥和暴戾,代表的就是战争。
对外侵略,这种事情从来就是每一个帝王最为梦寐以求的,开辟万里疆土,成就一代共主,这样慷慨豪迈的壮举,兴武小皇帝做梦都想。
关键是实力。
大明朝不是没有强盛过,三宝太监的船队何等强盛,也等到过无数的蛮夷小邦,却没有行总兵大侵之举。说到底还是当时的仁义思想的影响。
太祖洪武皇帝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还是大诏:“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
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犯我,我必征讨,这就是大明朝确立下来的国策,对外的总体战略就是防守反击,若是对方和大明朝相安无事,绝对不会征战,至于武力征服,更是不可能。
太祖皇帝把日本、安南、琉球等十五个小邦列为“不征之夷”,并且把这些条条框框录入《祖训》当中:“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人命伤……”
这些祖宗的“教诲”,大明朝的君王必须遵守,所以不做主动的大征。后来也渐渐认识到这里头的好处,认识到祖宗的智慧:那些个蛮夷小邦真是不值得费心费力的征战,这些弹丸小国多是荒芜不毛之地,子民也是茹毛饮血的野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用。若是通过征战夺取过来,不仅耗费资材,还要养着这些蛮夷,实在是不划算……
扣除上层的这种思想,民间也认为天国上朝就要有大家风范,倚仗国力强盛就征讨那些蛮夷小国,实在是有失天国的仁义,反而会被蛮夷当成是暴戾之朝,忒失朝廷的体面。让那些弹丸小邦和化外之民来天朝进贡,然后回赠给他们更加丰厚的礼物,这才能显出天朝上邦的体面和宽仁。
“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厉”,这是圣贤早就是说过的,也只有隋炀帝那样的昏君才会想着大征四方,劳民伤财不说,还闹了个灰头土脸……
“祖宗有训�
在很多人看来,李四那边肯定早就接到了手下劝进的信息,或者干脆说连龙袍都准备妥当了,只等着到时候往身上一披,然后大作不情愿之状,说着什么“非朕之意,固军之愿”之类的话语,“勉勉强强”的称帝开国……
杨廷麟则是哈哈一笑:“忠诚伯……李四的心思我也看清楚了,圣上和诸位同僚也不必有此忧虑。李四若是有不轨之心,早就行了不轨之事,焉能等到今日?”
这些老学官和李四也是老熟人了,都不大相信李四会谋逆作乱,可眼下赴死军已经没有了对手,还在整军备武,明显是要大行兵戈战事。环顾之下,也只有江南可以算是赴死军的目标了……
“李四大行兵事不假,眼下他已无敌手,也是确实。”杨廷麟笑着说道:“我也听到了些个消息,再想想以前在赴死军和李四所谈之事,他这是要纵兵大取了。非是要取江南或者别地,而是对外扩张,行开疆拓土之事。”
开辟疆土,这种事情说好听一点儿就是“大征”,其实就是侵略。李四的赴死军已经足够强大了,还在整军备战,就是为了输出战争,以铁血的手段拓展这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把四方的资材人力集中起来……
说起来是这么说,可侵略之事从来就是充满了血腥和暴戾,代表的就是战争。
对外侵略,这种事情从来就是每一个帝王最为梦寐以求的,开辟万里疆土,成就一代共主,这样慷慨豪迈的壮举,兴武小皇帝做梦都想。
关键是实力。
大明朝不是没有强盛过,三宝太监的船队何等强盛,也等到过无数的蛮夷小邦,却没有行总兵大侵之举。说到底还是当时的仁义思想的影响。
太祖洪武皇帝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还是大诏:“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
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犯我,我必征讨,这就是大明朝确立下来的国策,对外的总体战略就是防守反击,若是对方和大明朝相安无事,绝对不会征战,至于武力征服,更是不可能。
太祖皇帝把日本、安南、琉球等十五个小邦列为“不征之夷”,并且把这些条条框框录入《祖训》当中:“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人命伤……”
这些祖宗的“教诲”,大明朝的君王必须遵守,所以不做主动的大征。后来也渐渐认识到这里头的好处,认识到祖宗的智慧:那些个蛮夷小邦真是不值得费心费力的征战,这些弹丸小国多是荒芜不毛之地,子民也是茹毛饮血的野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用。若是通过征战夺取过来,不仅耗费资材,还要养着这些蛮夷,实在是不划算……
扣除上层的这种思想,民间也认为天国上朝就要有大家风范,倚仗国力强盛就征讨那些蛮夷小国,实在是有失天国的仁义,反而会被蛮夷当成是暴戾之朝,忒失朝廷的体面。让那些弹丸小邦和化外之民来天朝进贡,然后回赠给他们更加丰厚的礼物,这才能显出天朝上邦的体面和宽仁。
“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厉”,这是圣贤早就是说过的,也只有隋炀帝那样的昏君才会想着大征四方,劳民伤财不说,还闹了个灰头土脸……
“祖宗有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