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战战和和
br />
一直强势的李四和吴三桂都很乖巧,或许是真的给天威所“震慑”,前后脚的上了请罪的条陈,并且表示对于圣上的处罚心服口服,一个劲儿的“谢恩”。
兴武小皇帝再下严旨,交战各方各自后退,朝廷钦命处理此事,若再有交战杀伐之事,以抗旨之罪论处。
如此一来,江南沸腾。
这天下还是大明朝的哇!
可不见圣上一发火,这些个地方实力派纷纷“慑服”么?李四和吴三桂,还有那个姜瓖,哪一国不是手握重兵?哪一个不是称霸称霸的厉害角色?圣君一动怒,立刻就收了飞扬跋扈的劲头儿,请罪的折子雪片一样递过来,唯恐“天威震怒”。赴死军和关宁军,哪个不是精兵悍将的虎贲强兵?朝廷的旨意一下,还不得乖乖的缩了回去?
地方豪强俯首认罪,兴武君臣的面子确实是有了,很有几分盛世明君的威严,可其中的苦涩也只有自家知晓。
说什么天威震怒,别说是李四和吴三桂这样的大鳄,就是姜瓖这个小虾米,什么时候怕过朝廷?至于各自退兵,也就是说说而已,胜负已分,朝廷也就是做做画蛇添足的事情而已。
这些土皇帝们根本就不在乎什么爵位,就是把他们贬谪为从九品的微末小吏,也丝毫不能影响他们的实力,至于罚俸,则是彻彻底底的笑谈了。
关于各方异口同声要求朝廷裁决争端的事情,其实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说不准李四和吴三桂早就是商量好了停战的条件,只是缺少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遮挡一下脸面而已。
朝廷的所谓裁决,也绝对不是仅仅做做表明工夫那么单纯,要是如此的话,朝廷没有必要出这个头。有裁决调解的那份闲心思,还不坐下来看他们互殴呢。关键是各方都不想打了,想要将条件了。这个时候,名义上的中枢兴武朝廷就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了。
如果能够让他们互相制衡,则是最好不过,实在不行,也不能让吴三桂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被李四给生吞活剥了。那样的话,李四就连半点顾忌和牵制都没有了。
不管怎么谈,李四都是大半个明朝的事实主宰,这是谁也无力改变的。反正李四早就足够强大了,他是不是再强大一点儿,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样。吴三桂已经败了,北边的鞑子老巢也是危如累卵,随时都能拿下来。眼下的李四已经是拔剑四顾再无敌手,可还是一个劲儿的征兵,近乎疯狂的扩充武备,这就让人担心了。
单纯的以武力上来讲,赴死军已经没有敌手,现在填了个火器新军进去,真正的就是如虎添翼。在这种情况下,李四就应该潜下心的发展民生,如此穷兵黩武之下,莫非是想对江南下手了?
李四个人的忠诚没的说,或者也谈不上忠诚,完全就是想看着朝廷的民本之路能够走向何方,不想做过多的干扰。可这种事情也不能单纯依靠李四个人的意志,就算是李四没有要兵取江南的意思,他的手下未尝就没有这个心思。
别的不说,当年的太祖洪武皇帝也是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以图谋取天下。可到了一定地步,明明知道还不到称王的时候,也得身登大宝宣布开国。这不是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若是不这么做,手下的那些武将和跟着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就会感觉没有前途,看不到明确的方向。只有称帝了,整体的利益和威望才会进一步提升,才会有持久的凝聚力,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的很。
现在的李四已经到了这一步,就算他对南都的龙椅没有兴趣,不能代表他的手下没有这个想法。李四若是迈不出这一步,整个赴死军的
一直强势的李四和吴三桂都很乖巧,或许是真的给天威所“震慑”,前后脚的上了请罪的条陈,并且表示对于圣上的处罚心服口服,一个劲儿的“谢恩”。
兴武小皇帝再下严旨,交战各方各自后退,朝廷钦命处理此事,若再有交战杀伐之事,以抗旨之罪论处。
如此一来,江南沸腾。
这天下还是大明朝的哇!
可不见圣上一发火,这些个地方实力派纷纷“慑服”么?李四和吴三桂,还有那个姜瓖,哪一国不是手握重兵?哪一个不是称霸称霸的厉害角色?圣君一动怒,立刻就收了飞扬跋扈的劲头儿,请罪的折子雪片一样递过来,唯恐“天威震怒”。赴死军和关宁军,哪个不是精兵悍将的虎贲强兵?朝廷的旨意一下,还不得乖乖的缩了回去?
地方豪强俯首认罪,兴武君臣的面子确实是有了,很有几分盛世明君的威严,可其中的苦涩也只有自家知晓。
说什么天威震怒,别说是李四和吴三桂这样的大鳄,就是姜瓖这个小虾米,什么时候怕过朝廷?至于各自退兵,也就是说说而已,胜负已分,朝廷也就是做做画蛇添足的事情而已。
这些土皇帝们根本就不在乎什么爵位,就是把他们贬谪为从九品的微末小吏,也丝毫不能影响他们的实力,至于罚俸,则是彻彻底底的笑谈了。
关于各方异口同声要求朝廷裁决争端的事情,其实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说不准李四和吴三桂早就是商量好了停战的条件,只是缺少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遮挡一下脸面而已。
朝廷的所谓裁决,也绝对不是仅仅做做表明工夫那么单纯,要是如此的话,朝廷没有必要出这个头。有裁决调解的那份闲心思,还不坐下来看他们互殴呢。关键是各方都不想打了,想要将条件了。这个时候,名义上的中枢兴武朝廷就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了。
如果能够让他们互相制衡,则是最好不过,实在不行,也不能让吴三桂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被李四给生吞活剥了。那样的话,李四就连半点顾忌和牵制都没有了。
不管怎么谈,李四都是大半个明朝的事实主宰,这是谁也无力改变的。反正李四早就足够强大了,他是不是再强大一点儿,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样。吴三桂已经败了,北边的鞑子老巢也是危如累卵,随时都能拿下来。眼下的李四已经是拔剑四顾再无敌手,可还是一个劲儿的征兵,近乎疯狂的扩充武备,这就让人担心了。
单纯的以武力上来讲,赴死军已经没有敌手,现在填了个火器新军进去,真正的就是如虎添翼。在这种情况下,李四就应该潜下心的发展民生,如此穷兵黩武之下,莫非是想对江南下手了?
李四个人的忠诚没的说,或者也谈不上忠诚,完全就是想看着朝廷的民本之路能够走向何方,不想做过多的干扰。可这种事情也不能单纯依靠李四个人的意志,就算是李四没有要兵取江南的意思,他的手下未尝就没有这个心思。
别的不说,当年的太祖洪武皇帝也是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以图谋取天下。可到了一定地步,明明知道还不到称王的时候,也得身登大宝宣布开国。这不是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若是不这么做,手下的那些武将和跟着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就会感觉没有前途,看不到明确的方向。只有称帝了,整体的利益和威望才会进一步提升,才会有持久的凝聚力,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的很。
现在的李四已经到了这一步,就算他对南都的龙椅没有兴趣,不能代表他的手下没有这个想法。李四若是迈不出这一步,整个赴死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