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战战和和
��得不向忠诚伯这边靠拢,把秘密约定进一步加强,成为事实上的攻守同盟。
于是乎,和谈的双方就要演变成三方。吴三桂和李四争霸的时候,姜瓖这个“小虾米”也卷了进来。
谈判,说起来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一次和谈当中,吴三桂的全权代表吴三枚。面对忠诚伯和大同镇守总兵管姜瓖共同提出的苛刻条件,拂袖而去。
首次和谈泡汤。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虽然已经注定了弱势的一方,而且大门已经被打开,可并没有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一些个太过刻薄的条件绝对不会接受。
按理说,这种情况下,肯定是要以打促谈,一边儿打一边谈,可是双方(三方)并没有真的就大动干戈。而是继续休战……
第二次和谈,双方各退一步,结果……结果还是不欢而散。
忠诚伯李四很是“恼怒”,认为吴三桂没有和谈的“诚意”,定要在战场上拿到谈判桌上拿不到的东西。
忠诚伯一怒,就代表着杀伐征战,全天下就没有不怕的。可吴三桂也是个“硬骨头”,不仅不怕,反而做了战争“总动员”,说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脑袋稍微灵光一点儿的都能看出来,这都些个唬人的玩意儿,忠诚伯不是打不过吴三桂,吴三桂也不是真的不怕。可要是真要大战的话,何必等到今日这般扯皮?要是真的想打,当初就不会休战。
吴三桂也是吃准了李四的心思,采用处处设防这种部分主次的混账战略,还高声叫嚣什么“抵抗到底”。
当然这些都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戏份儿,和大局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吴三桂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次和谈,就是李四和姜瓖欲瓜分陕西,欲效割据之事,所以无法接受……”
说这种不要脸的话,吴三桂丝毫也不感觉到愧疚,他自己也是想着割据呢。可这并不妨碍他喊的义正词严大义凛然:“此事当奏请朝廷,恳请万岁裁决,否则吴三桂就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不退让……”
都是屁话,吴三桂要是真的敢打,还这么大叫大嚷的效泼妇行径?战至最有一兵一卒这种大话,鬼也不信?要是都打光了,谁还鸟他吴三桂是哪根葱?
别说是吴三桂和李四这种比朝廷还要强悍的实力派,就是小虾米姜瓖,什么时候把朝廷当一盘子菜了?这边都打的这么热闹了,谁又何曾理会过朝廷半点儿?
这个时候想起朝廷了,怎么看怎么可笑,分明就是给自己找台阶呢,分明就是想利用朝廷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已。
对于千里之外的战争,其实和朝廷也没有什么关系,朝廷里肯定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只是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分出了高下而已。
事情的本质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所谓的朝廷裁决就是个花架子,没有谁会当真。朝廷要是说不打了,或者让忠诚伯放弃,李四就真的那么听话?哈哈……
可是朝廷那边却对这个“裁决”相当重视,兴武小皇帝很有魄力的以严厉语气发了明旨,调门很高的谴责战争三方“涂炭生灵”的举动,致使“国土再沦战乱”,不仅削了战争三方首脑的爵位,罚了三人一年的俸禄。连李四本人天下招讨的官职都给抹了去,朝廷正追剿帅印呢,看这意思,李四连大帅也做不成了。
吴三桂那边的处罚几乎和李四一样,先把平西王和平西伯的爵位夺了,再罚俸去官,以后的惩处还要追加。<
于是乎,和谈的双方就要演变成三方。吴三桂和李四争霸的时候,姜瓖这个“小虾米”也卷了进来。
谈判,说起来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一次和谈当中,吴三桂的全权代表吴三枚。面对忠诚伯和大同镇守总兵管姜瓖共同提出的苛刻条件,拂袖而去。
首次和谈泡汤。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虽然已经注定了弱势的一方,而且大门已经被打开,可并没有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一些个太过刻薄的条件绝对不会接受。
按理说,这种情况下,肯定是要以打促谈,一边儿打一边谈,可是双方(三方)并没有真的就大动干戈。而是继续休战……
第二次和谈,双方各退一步,结果……结果还是不欢而散。
忠诚伯李四很是“恼怒”,认为吴三桂没有和谈的“诚意”,定要在战场上拿到谈判桌上拿不到的东西。
忠诚伯一怒,就代表着杀伐征战,全天下就没有不怕的。可吴三桂也是个“硬骨头”,不仅不怕,反而做了战争“总动员”,说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脑袋稍微灵光一点儿的都能看出来,这都些个唬人的玩意儿,忠诚伯不是打不过吴三桂,吴三桂也不是真的不怕。可要是真要大战的话,何必等到今日这般扯皮?要是真的想打,当初就不会休战。
吴三桂也是吃准了李四的心思,采用处处设防这种部分主次的混账战略,还高声叫嚣什么“抵抗到底”。
当然这些都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戏份儿,和大局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吴三桂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次和谈,就是李四和姜瓖欲瓜分陕西,欲效割据之事,所以无法接受……”
说这种不要脸的话,吴三桂丝毫也不感觉到愧疚,他自己也是想着割据呢。可这并不妨碍他喊的义正词严大义凛然:“此事当奏请朝廷,恳请万岁裁决,否则吴三桂就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不退让……”
都是屁话,吴三桂要是真的敢打,还这么大叫大嚷的效泼妇行径?战至最有一兵一卒这种大话,鬼也不信?要是都打光了,谁还鸟他吴三桂是哪根葱?
别说是吴三桂和李四这种比朝廷还要强悍的实力派,就是小虾米姜瓖,什么时候把朝廷当一盘子菜了?这边都打的这么热闹了,谁又何曾理会过朝廷半点儿?
这个时候想起朝廷了,怎么看怎么可笑,分明就是给自己找台阶呢,分明就是想利用朝廷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已。
对于千里之外的战争,其实和朝廷也没有什么关系,朝廷里肯定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只是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分出了高下而已。
事情的本质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所谓的朝廷裁决就是个花架子,没有谁会当真。朝廷要是说不打了,或者让忠诚伯放弃,李四就真的那么听话?哈哈……
可是朝廷那边却对这个“裁决”相当重视,兴武小皇帝很有魄力的以严厉语气发了明旨,调门很高的谴责战争三方“涂炭生灵”的举动,致使“国土再沦战乱”,不仅削了战争三方首脑的爵位,罚了三人一年的俸禄。连李四本人天下招讨的官职都给抹了去,朝廷正追剿帅印呢,看这意思,李四连大帅也做不成了。
吴三桂那边的处罚几乎和李四一样,先把平西王和平西伯的爵位夺了,再罚俸去官,以后的惩处还要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