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战战和和
��…”

  杨廷麟很没有臣仪之礼的打断了兴武小皇帝的话头儿:“赴死军大征,和江南也没有什么妨碍,就算落下穷兵黩武的恶名也是落在李四的头上。不过以臣来看,李校典行事素来是准备充足,这么大的动静之下,大征之事当会易如反掌。只是不清楚李校典为何要对外发动大征之举,不过以李校典的行事准则来看,必然是有莫大的好处。究竟如何,圣上权且看着也就是了……”

  “既然李四和吴三桂俱奏请朝廷裁决陕西之事……”

  “臣愿往。”杨廷麟行礼道:“赴死军中诸般事宜,臣多知晓,借此朝廷仲裁之机,也能看出许多旁的端倪……”

  “准。”

  这种涉及到军事的事情,杨廷麟去了最好,当然也不光是为了调停裁决!

  ……

  朝廷是不是仲裁这事情,李四并不看重,也用不着多此一举,最希望朝廷这个“第三方”势力介入的应该是他吴三桂才对,也只有吴三桂才希望朝廷的介入。李四之所以对朝廷仲裁陕西之事如此热衷,完全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陕西之战不算怎么激烈,从始至终都在预料之中,赴死军的前期战略目标已经达到。可这也开了一个很坏的开头,所以李四必须做出一些弥补。

  必须维持住一个平稳的大局,虽然现在的大明朝已经是王室衰微,可表面上还都是聚集在明字旗号之下。李四绝对不想打破这个辛苦维持住的局面,要不然就又是一个东周列国。

  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攻你,内部动荡不休。尤其是如陕西之战这种事情,就是赤裸裸的争霸,完全就没有把朝廷当一回子事情。若是其他的地方力量也效仿赴死军,混乱的局面立刻就要降临,更别说这其中还掺杂了李闯残部和张献忠部这些不属于大明体系之内的力量。

  事实上的好处拿到之后,必须很是恭顺的表现出对朝廷的“敬畏”,这也是唯一能够弥补的事情了。

  经过两次不成功的谈判,对于对方的底线,双方都已经心知肚明,讨价还价这种扯皮啷当的勾当已经结束,剩下就是看看双方的接受程度而已。

  赴死军给南都递条陈,吴三桂也跟着递,这就表明了他也愿意接受赴死军的条件。

  双方把条陈递出去的同时,就已经表明了和谈的完成,所欠缺的仅仅是一个过程和仪式罢了。能够说上一句的,也就剩下吴三桂想借助朝廷保存更大一部分实力的想法而已。

  现在的陕西,关宁军、赴死军和大同军三支军队云集,却没有半点要打仗的景象。这些个丘八们早就明白,仗早就打完了,大家也就是互相干耗着。

  北边的关宁军把姜瓖的大同军围的如同铁桶一般,可这些被围困的风雨不透的大同军一点也不害怕,更谈不上恐慌,外面的事情他们已经知道了,不可能再打仗了,就差一道命令就可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至于如何划分地盘如何切割利益,不是这些前线的士兵可以关心的。

  旷日持久的围困,不仅没有让双方擦枪走火的爆发冲突,两者之间反而是互相“走访”,互通有无,谁也看不出这是两支互相敌对的军队……

  要是说前些日子这些人还恨不得把对方的人脑子打成狗脑子,谁信?

  几百步的距离,就是双方的警戒线,可现在这里已经没有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反而是一片融洽其乐融融。

  大同军的哨官啃着关宁军的白面馍,关宁军抱着大同军的杂合面锅盔大嚼:“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