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刻意求深 别具一格
作不是简单的,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绳之以法”,恩之以德,把情、理、法、德四字很好地结合,培养他们的自理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一环。二十年的实践,我体现着共性,发展着个性,不断地探索新路。

  备课是十分重要的。

  前苏联教学理论家叶希波夫:“教师备课的质量高低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我对此十分重视。

  我不认为把教案写得项目齐全,内容详细就是备好课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表面化的东西,我认为教案要写得切合实际,教师上课并不能照本宣科。

  教师要熟悉教材,把知识透彻地掌握,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水平写好教案。

  把课备入脑中为宜。

  教学上的一系列程序及内容在脑中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映象,做到成竹在胸,讲授时才能运用自如,生动活泼。

  对板书问题,我也相当重视。

  要细琢磨,精心设计,使之成为文章的骨架,又能反映作者的意图,也显示着设计者的惨淡经营。它应该有概括性、典型性、科学性、艺术性。

  (例子: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板书图,略)

  在传授文化知识时,不只是讲好课解决学生会不会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

  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问题。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必须在主导作用之下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主动性是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师是外在动力。

  只靠外力强行灌输,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无法学会,也不可能持久,更谈不上会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行分析判断,得到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让他们运用知识去实践操作,这样可以解决会用的问题。

  要想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具备十大能力,用它去引导。

  1鼓动能力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好鼓动工作。让他们独立思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酷爱文化科学的思想感情。

  上课主动发言,各抒己见,形成争论,培养自觉地、主动地习惯,使课堂气氛活跃。

  选择能力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不断地更新改进,教师必须具备恰当地选择教法的能力。

  方法不对头,学生无兴趣,何谈积极性、主动性?

  从古今中外尤其是现实的情况看,从启发式这一大概念中选择最优、最新的方法。

  我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好效果。

  创造能力

  打破常规,不拘旧俗陈例,大胆革新。

  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打破以课为单位的常规,合课教学,像《守财奴》和《泼留希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比合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