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明朝军事孱弱的天大谎言
��个检验,戚继光所倡导的“步骑战车协同作战”的思想在朝鲜战争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且不说明朝参战的部队,有许多是戚继光训练出来的老班底,即使是辽东军和四川军,也多执行了车骑步配合的战法。碧麟馆之战里,在遭到围困且地势处于劣势的情形下,明军正是凭借迅速结阵的车营成功阻止了日军的冲锋,在使敌人付出重大伤亡后安然突围。而在整个朝鲜战争的野战过程里,明军赢得了几乎所有野战的胜利,明军遭受的挫折多为攻坚战。另一个被史家诟病的武器---战车。并非如一些短视的历史学家所说:在战场上没有发挥任何实战作用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战车之所以作为一个单独营的建制保留下来,正因为它在历次战争里所建立的功勋,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戚继光对于战车的重视不可能是纸上谈兵,在朝鲜的一系列会战和后来袁崇焕的宁锦大捷里,战车都成为野战里不二的利器。另一个被史家忽略的车战是俞大猷指挥的安银堡战役,此战里明军依靠战车百辆,步骑三千打败鞑靼数万精锐骑兵。此战其实颇有近代战争意思的,明军用车阵施放火器,阻击敌人骑兵的冲锋,既而步兵出击,骑兵两翼迂回包抄,最终大败敌人。而类似的战术在后来戚继光抗击鞑靼和李成梁攻击土蛮时,明军也不止一次使用过并且取得了胜利。而这样的战斗情形也和同时期欧洲对于游牧蛮族的一系列征服战争分外相似,也就是说,以明朝当时的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歼灭比己多几倍的蛮族骑兵,从战术角度讲是完全可以实现,并且是曾经实现了的。

  事实上,在土木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军打的不算差,相反还可圈可点,于谦对明军的卫所进行整顿,重新圈定了屯田的土地,并且改良了装备,这足够使明军重新振作一段时间,正德时期的杨一清也可谓名将,但是这些人只能算做守成之将,而非帅才。今人对唐朝时期的名将王忠嗣赞不绝口,因为他防御吐蕃几十年,从不轻启战端,使得边境安然。但是王将军时期的情形和明朝大不相同。王将军不轻启战端,并不意味着不打,而是要选择最好的时机对敌人进行毁灭性打击,他发动的青海湖会战和积石山会战使吐蕃遭到了毁灭性伤亡,他反对打石堡城也是因为在攻守易形的战略背景下,进行画蛇添足的一战之会徒增伤亡。但是当时的王忠嗣几乎控制了河西地区所有的战略要地,在战略上对敌人形成足够优势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安守边境。但是明朝的情况则不同,于谦和杨一清都选择修筑要塞来巩固边防,但是当时的蒙古掌握着优势的战略地形,仅仅靠一道长城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在蒙古人的反复骚扰下,精锐的明军疲于奔命几十年,空自掌握着几十万边兵和精良火器,却一直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单纯从军事力量上看,清军与明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明军无论从规模还是装备上都比清军不知强了多少。明军的神机营,每个营有6000士兵,千斤以上的大炮数十门,抬枪(双人抬着用的枪,实际上就是小炮)数百支,鸟铳(单人用的火枪)数千支。当他们排开阵势以后,几万八旗兵只能作靶子。努而哈赤是怎么死的大家知道吧?象这样的神机营在当时的辽东有数支。当然是先后组建的。早期的李成梁,后来孙承宗,再后来袁崇焕等都先后组建过数支神机营。上面这些还只是辽东的部队,其他地区的没算。海军同样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同日本一次海战的主力战舰就是荷兰无敌舰队的三倍之多。可说当时虽然西方世界已开始了飞速发展了,但中国仍然可称之为超级大国。这样的军事力量,在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来看,就同现在我们看美国一样。中**队会将所有先进的技术用于军事之中,但清军不同。八旗兵打明军时吃了明军火器的亏,二百年后打英法联军时居然一点记性都不长,没有丝毫的变化。这样一支在诞生时就极端保守的军队,怎么能称为强大呢?

  明军之所以连着打了很多败仗,实际上那不是军队本身的问题,而是政治所决定的。袁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