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慨激昂的演讲后,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
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造反也失败,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一个月后,就成了“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不做好人,连坏人也做不成,这样的一个活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
在这场滑稽戏里,朱高煦扮演了丑角,但这出戏却也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朱高煦出来投降后,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通俗点说就是骂人,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来做的。
于是皇帝便指派了身边的一个御史去完成这项骂人的工作,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自己随意指派的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骂出了精彩。
这位御史领命之后,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无丝毫惧色,便开始数落其罪状,骂声洪亮,条理清晰,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众人为之动容(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他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
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后,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抚)。
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在历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闪光表现得到皇帝的欢心和信任,从而为祸国家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和珅),但事实证明,这一次,朱瞻基并没看错,这位声音洪亮的御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二十年后,他将挺身而出,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千古流芳。
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谦。
闹剧的终结
虽然这次造反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完结了,但搞笑并未就此结束,朱高煦先生将以他那滑稽的表演,为我们上演“朱高煦造反”这部喜剧的续集。
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虽然很多人劝说他杀掉朱高煦,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将其关在了西安门的牢房里。按说他对朱高煦已经是仁至义尽,可朱高煦偏偏就是个死不悔改的人。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把朱瞻基钩倒在地。
我每次看到这个地方,都百思不得其解,总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么思考的,他的脑袋装的是否都是糨糊。
既然脚能钩到,说明两人已经很接近,你上去撞也好,咬也好,掐也好,踢也好,都能起到点作用,这么多方法你不用,偏偏就是钩他一下,如同几岁小孩的恶作剧,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闹剧还没有完,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气愤,老实人也发怒了,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盖住,那意思就是不让他再动了。可�
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造反也失败,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一个月后,就成了“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不做好人,连坏人也做不成,这样的一个活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
在这场滑稽戏里,朱高煦扮演了丑角,但这出戏却也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朱高煦出来投降后,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通俗点说就是骂人,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来做的。
于是皇帝便指派了身边的一个御史去完成这项骂人的工作,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自己随意指派的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骂出了精彩。
这位御史领命之后,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无丝毫惧色,便开始数落其罪状,骂声洪亮,条理清晰,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众人为之动容(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他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
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后,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抚)。
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在历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闪光表现得到皇帝的欢心和信任,从而为祸国家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和珅),但事实证明,这一次,朱瞻基并没看错,这位声音洪亮的御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二十年后,他将挺身而出,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千古流芳。
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谦。
闹剧的终结
虽然这次造反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完结了,但搞笑并未就此结束,朱高煦先生将以他那滑稽的表演,为我们上演“朱高煦造反”这部喜剧的续集。
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虽然很多人劝说他杀掉朱高煦,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将其关在了西安门的牢房里。按说他对朱高煦已经是仁至义尽,可朱高煦偏偏就是个死不悔改的人。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把朱瞻基钩倒在地。
我每次看到这个地方,都百思不得其解,总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么思考的,他的脑袋装的是否都是糨糊。
既然脚能钩到,说明两人已经很接近,你上去撞也好,咬也好,掐也好,踢也好,都能起到点作用,这么多方法你不用,偏偏就是钩他一下,如同几岁小孩的恶作剧,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闹剧还没有完,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气愤,老实人也发怒了,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盖住,那意思就是不让他再动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