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

  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有气势,但危险太大,无法保证安全。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李景隆?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

  宣德元年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他原先以为是薛禄带兵来平乱,并不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前来,一下子慌了手脚,组织士兵们抵抗,却少有听命者。

  这个时候,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

  朱瞻基实在不是等闲之辈,在征途之中,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朱高煦的选择

  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

  “他会一直在乐安等着我的。”

  事实确实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为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原则,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

  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城送信,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词严的话:

  “宁可战死,绝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发表完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