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
�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

  我相信,真相是永远无法掩盖的。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沐浴更衣,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的遗言:

  生既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然后他们双双自尽而死。

  诚如遗言所述,一生光明磊落,无惭于后世。

  疑团

  朱允炆当然并不知道臣下的这些义举,他烧毁了自己的宫殿,然后不知所终,于是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诞生了。但其实这个疑团并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踪开始的,早在朱棣攻入京城时,北军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即不入皇城,而是退守龙江驿。很明显,朱棣并不想背上杀掉自己侄子的罪名,他围困皇城,给朱允炆自绝或是让位的时间。

  但朱允炆的选择却出乎他的意料,烧毁宫殿说明朱允炆并不想让位,但这位有几分骨气的侄子却也没有自杀,因为在入宫后,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既不退位,也不自杀,那就只剩下逃跑了。

  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当然,是有答案的。

  参考消息

  三元及第才千顷

  中国兴科举近一千三百年,却仅出了六百三十八位状元,这其中有幸连中三元者更是凤毛麟角,平均一百年才出上一个,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崔元翰(河北定州人)、张又新(河北深县人);宋朝的孙何(河南汝南人)、王曾(山东益都人)、宋庠(湖北安陆人)、杨(安徽合肥人)、冯京(广西宜州人);辽国的王棠(河北涿县人);金国的孟宗献(河南开封人);元朝的王宗哲(河北无极人);明朝的黄观(安徽贵池人)、商辂(浙江杭州人);清朝的钱(江苏苏州人)、陈继昌(广西临桂人)。

  暴行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名满天下,而且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有这位军师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但他也不会想到事情居然会演变成一次破历史纪录的惨剧。

  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其实所谓起草诏书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亲自写的,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这份诏书非要方孝孺写不可。

  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应召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

  方孝孺哭着进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道:“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啊。”

  这句话激起了方孝孺的愤怒,他应声问道:“成王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