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一个毕业生的独白:我是支持孔逸晨的!
��从,那么公道与正义便不能降临。

  孔逸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被逼到这个地步的,有些事反映过并不被重视。

  孔逸晨提到最让他不满的是教育。

  个别老师随意给分以及照本宣科等相似点并非偶然。这在中国大学早已司空见惯。只是更多的学生选择沉默,选择“装二”成仁,并带有阿q式励志的元素。

  毕竟中庸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凡事别做死了,要权衡利益,否则“后果很严重”。所以在与同学交流孔逸晨事件的看法时,大家肯定了他的动机却也为他的“钱”途表示担心。

  虽然指名道姓地在文章里抱怨某些老师,确实有些不妥。如果他与老师沟通之后,情况是不是有好转呢?但他更加批判的整体復旦的教育“软”环境,他猛烈抨击复旦学风沦丧,功利盛行,甚至将校训戏谑成“薄学而渎志,怯问而尽思”。

  在非重点院校,或者问题就更多了。教材选择不透明,让些毫无信用的培训机构宣讲,推荐些“假得要死”的证件……

  曾经经常问起自己,对于这些普遍的现象,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样的?总想做点什么,却只是在与同学闲聊中抱怨,在抱怨中消磨。孔逸晨关于教育现象的看法,几乎每个华国学生应该都思考过。

  只是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妥协与中庸,当整个社会都以妥协和中庸而不采取更积极的形式去争取的话,那人就形同虚设了,倒不如叫猫啊狗啊之类的动物,看看怎么被改造的。所以,在每个大学生的心里都可能住着一个“孔逸晨”,只是这个“孔逸晨”将所有的声音压抑在内心。

  大学具有教育的功能,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当这些不被“准人才”接受的现象具有普遍意义,谁站出来了?

  孔逸晨。

  为什么孔逸晨有这般勇气,并能扛住舆论的谩骂甚至某些专家教授强烈的反驳呢?或许天性使然,公共参与意识强。或是他对环境彻底的失望了!

  按照孔逸晨观点,大学在制造打工机器。

  如果我们把大学比作打工机器的厂房,而文凭也就是这些机器进入市场的许可证或牌子。不是进口的,不具有高科技的,不具有特殊功能的机器,大批大批地被制造与输送到各个地方,发挥着机器的作用。没有许可证的呢,或许是盗版或许是山寨,但销路不一定很差。

  只是现在大部分的人都看牌子了,大部分的企业也看牌子,形成了偏见与歧视。这是社会也是现实。

  所以,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被造”,起码是个有牌子的正规军了,不可与杂牌军或无牌军同日而语。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只能通过好好读书,来找个稳定待遇好的工作,这是很多学生的想法。这也就不难理解,站出来的“孔逸晨”是多么罕见可贵的。

  大家都奢望别人来改进,或者靠系统自我的完善。而这主要是人发挥起的作用。为什么要抑制这种可控的合理?既知之,怎能无动于衷。这种声音,教育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富强,为什么不正视,不引导,每个环节都有人做些什么?

  声音是可以转化力量的,当它代表人们与国家的需求。既然我们是教育的参与者,应该更多的倾听学生的想法与现实需求。

  而我们的大学的教育环境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考前划重点培养应试机器,按作家陈兰的话,美其名曰为了录取工作什么的,在校考点名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