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处
��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三榜皆外任”。
大明朝的科举制度,对于最后得中进士的所有人,按照名次分为三榜,也叫三甲。
一榜是前三名,叫做进士及第,依照名次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
头三名,基本上都是进翰林院当翰林。
二榜是若干名,叫做进士出身,没有什么特别的称号或者名头。
但是二榜进士有进翰林院的机会,可以被选取为庶吉士,也可以进入朝廷的六部、六科,或者其他在京师的部院府寺监等衙门任职。
至于三榜的进士,只能叫做“同进士出身”,他们在士林和政坛上的地位,就远不如头两榜的进士了。
特别是,按照大明朝新科进士任官的惯例,三榜进士都是要出京外任的,而且常常都是县官。
有许多人一辈子都辗转在各个边远的省份,担任州县官员。
这就是三榜进士同进士出身的官员,与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的官员们之间的巨大区别。
这一次,年轻的黄宗羲虽然一改历史上的命运,原本没有举人功名的他,以国子监荫监生的身份参加礼部会试,竟然一考就中,但是却排在了三榜倒数第十位,若无崇祯皇帝的特别旨意,他就注定了要被任命到远离京师的边远省份,去当某一地的县官。
那么,崇祯皇帝会干预吏部对他的任命吗?
当然不会。
让他到某个边远的不起眼的地方,去当一任县官,然后从县官的任上,一步步升迁上来,正符合崇祯皇帝的意图。
因为唯有如此,像他这样的人,才能够对地方的政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
或许也唯有如此,将来的黄宗羲才能够在他真正开始各种著书立说的时候,不至于脱离实际、空谈误国。
正所谓在相比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
唯有如此,当他完全熟悉了大明朝地方省府州县的政务之后,将来提出的学说,才能真正有益于大明朝未来的政治改革。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就是把他从地方省府或者州县的位置上提拔起来,让他担任内阁的首辅,主持大明朝未来的政治改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崇祯皇帝甚至还很期待这么一天的到来。
大明朝的科举制度,对于最后得中进士的所有人,按照名次分为三榜,也叫三甲。
一榜是前三名,叫做进士及第,依照名次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
头三名,基本上都是进翰林院当翰林。
二榜是若干名,叫做进士出身,没有什么特别的称号或者名头。
但是二榜进士有进翰林院的机会,可以被选取为庶吉士,也可以进入朝廷的六部、六科,或者其他在京师的部院府寺监等衙门任职。
至于三榜的进士,只能叫做“同进士出身”,他们在士林和政坛上的地位,就远不如头两榜的进士了。
特别是,按照大明朝新科进士任官的惯例,三榜进士都是要出京外任的,而且常常都是县官。
有许多人一辈子都辗转在各个边远的省份,担任州县官员。
这就是三榜进士同进士出身的官员,与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的官员们之间的巨大区别。
这一次,年轻的黄宗羲虽然一改历史上的命运,原本没有举人功名的他,以国子监荫监生的身份参加礼部会试,竟然一考就中,但是却排在了三榜倒数第十位,若无崇祯皇帝的特别旨意,他就注定了要被任命到远离京师的边远省份,去当某一地的县官。
那么,崇祯皇帝会干预吏部对他的任命吗?
当然不会。
让他到某个边远的不起眼的地方,去当一任县官,然后从县官的任上,一步步升迁上来,正符合崇祯皇帝的意图。
因为唯有如此,像他这样的人,才能够对地方的政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
或许也唯有如此,将来的黄宗羲才能够在他真正开始各种著书立说的时候,不至于脱离实际、空谈误国。
正所谓在相比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
唯有如此,当他完全熟悉了大明朝地方省府州县的政务之后,将来提出的学说,才能真正有益于大明朝未来的政治改革。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就是把他从地方省府或者州县的位置上提拔起来,让他担任内阁的首辅,主持大明朝未来的政治改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崇祯皇帝甚至还很期待这么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