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处
么真正有用的建议。
到了此时,贾继春见皇帝似乎迟迟没有找到想要找的名字,他的心里开始暗自着急。
若是皇帝心仪的那些人选,这一回名落孙山,没被他们录取,自己这个钦定的副总裁官岂不是失职,接下来该当如何是好?
贾继春正紧张不安地胡思乱想着,突然听见,不远处,在御书案背后坐着的崇祯皇帝,嗯了一声。
贾继春急忙抬头看过去,只见崇祯皇帝嗯了一声之后,自顾自地面带着微笑点了点头,然后又从头开始,仔细翻阅起那份刚刚才匆匆翻过了一遍的奏折。
贾继春心里一松,知道皇帝找到了想找的名字。
贾继春等人的心理,崇祯皇帝自然猜不到,也无兴趣去顾忌。
而他找了半天,也终于在这份写满了贡士姓名的最后一页上面,找到了他想要看到的名字:
“崇祯四年礼部试,取第伍佰零一名贡士,浙江余姚籍国子监上舍监生黄宗羲,父黄尊素,万历四十四年赐进士出身……”
对于徐光启、何如宠和贾继春三个总裁官、副总裁官给黄宗羲定下的名次,崇祯皇帝倒是并没有料到。
但是等到他在录取名单的最后一页上看到黄宗羲名字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
在原本的历史上,黄宗羲得到过许多士林和官场中人的关照,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儒学大师刘宗周的亲传弟子,另一方也是因为他是天启年间东林党大臣黄尊素的长子。
但是即便如此,直到明朝明朝灭亡为止,他也没能如愿考中进士。
而且直到崇祯十五年的秋闱,他才终于考中了举人。
从他少年早慧考中生员之后,一直到他考上举人,期间历经了超过十五年的时间,至少参加了六次浙江乡试,头五次全都落榜。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这说明黄宗羲后来的那些思想,从他中了秀才之后,就基本上开始有了萌芽了。
而他的那些比较出格的言论和想法,基本上注定了他在选拔朝廷官员的科举考试中,不太可能取得比较好的名次。
这一次,若不是黄宗羲以国子监生的身份直接参加会试,同时又遇上了大明朝自从开科取士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科,那么他的命运,恐怕还会如同历史上一样,一次次在科举中被淘汰掉了。
若是黄宗羲这样的人物一直考不上进士,就像历史上那样,也肯定不是好事。
且不说会把黄宗羲逼到大明朝现行官僚体制的对立面,就单说这样的人才若是始终被拒绝在大明朝的官僚体制之外,那么这个官僚体制,恐怕也确实是问题严重,难以自新了。
如今的这个结果,正是恰到好处。
而最让崇祯皇帝满意的,恰恰是如今这帮子考官给黄宗羲定下的这个名次了。
一者,黄宗羲考取了贡士,虽然名次十分靠后,但毕竟也成了大明朝官僚体制之中的一员。
二者,他的名次足够靠后,就会让他在崇祯四年春闱这一科的进士们中间没有什么地位,形不成什么号召力。
这一点,也将使得他对于大明朝士林特别是十分注重科举名次的江南士林的影响力,大为降低。
此外,大明朝的科举制度里面还有一个�
到了此时,贾继春见皇帝似乎迟迟没有找到想要找的名字,他的心里开始暗自着急。
若是皇帝心仪的那些人选,这一回名落孙山,没被他们录取,自己这个钦定的副总裁官岂不是失职,接下来该当如何是好?
贾继春正紧张不安地胡思乱想着,突然听见,不远处,在御书案背后坐着的崇祯皇帝,嗯了一声。
贾继春急忙抬头看过去,只见崇祯皇帝嗯了一声之后,自顾自地面带着微笑点了点头,然后又从头开始,仔细翻阅起那份刚刚才匆匆翻过了一遍的奏折。
贾继春心里一松,知道皇帝找到了想找的名字。
贾继春等人的心理,崇祯皇帝自然猜不到,也无兴趣去顾忌。
而他找了半天,也终于在这份写满了贡士姓名的最后一页上面,找到了他想要看到的名字:
“崇祯四年礼部试,取第伍佰零一名贡士,浙江余姚籍国子监上舍监生黄宗羲,父黄尊素,万历四十四年赐进士出身……”
对于徐光启、何如宠和贾继春三个总裁官、副总裁官给黄宗羲定下的名次,崇祯皇帝倒是并没有料到。
但是等到他在录取名单的最后一页上看到黄宗羲名字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
在原本的历史上,黄宗羲得到过许多士林和官场中人的关照,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儒学大师刘宗周的亲传弟子,另一方也是因为他是天启年间东林党大臣黄尊素的长子。
但是即便如此,直到明朝明朝灭亡为止,他也没能如愿考中进士。
而且直到崇祯十五年的秋闱,他才终于考中了举人。
从他少年早慧考中生员之后,一直到他考上举人,期间历经了超过十五年的时间,至少参加了六次浙江乡试,头五次全都落榜。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这说明黄宗羲后来的那些思想,从他中了秀才之后,就基本上开始有了萌芽了。
而他的那些比较出格的言论和想法,基本上注定了他在选拔朝廷官员的科举考试中,不太可能取得比较好的名次。
这一次,若不是黄宗羲以国子监生的身份直接参加会试,同时又遇上了大明朝自从开科取士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科,那么他的命运,恐怕还会如同历史上一样,一次次在科举中被淘汰掉了。
若是黄宗羲这样的人物一直考不上进士,就像历史上那样,也肯定不是好事。
且不说会把黄宗羲逼到大明朝现行官僚体制的对立面,就单说这样的人才若是始终被拒绝在大明朝的官僚体制之外,那么这个官僚体制,恐怕也确实是问题严重,难以自新了。
如今的这个结果,正是恰到好处。
而最让崇祯皇帝满意的,恰恰是如今这帮子考官给黄宗羲定下的这个名次了。
一者,黄宗羲考取了贡士,虽然名次十分靠后,但毕竟也成了大明朝官僚体制之中的一员。
二者,他的名次足够靠后,就会让他在崇祯四年春闱这一科的进士们中间没有什么地位,形不成什么号召力。
这一点,也将使得他对于大明朝士林特别是十分注重科举名次的江南士林的影响力,大为降低。
此外,大明朝的科举制度里面还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