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助孤寡少年明大义 灭蝗虫书生有妙招
�气沉沉的书斋里打发岁月,即便悟出一两句,不是患软骨病,就是患脂粉病,根本没什么佳句!留仙,我们这一代人真不幸,没有遇上战争年代,像王昌龄、辛弃疾那样,跃马挺抢、驰骋沙场,从而写出‘黑云在城城欲摧,铁甲向日金鳞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千古绝唱来。”

  “不对!”蒲松龄坐下来,接过李希梅递过来的茶水,一口气灌下去:“不是我们所处的年代没有战斗激情,而是自己关在书斋里,四壁障目,一顶遮天!见不到明媚的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致使心情郁闷,神经麻木,思维反应迟钝!感觉像一潭浑浊的死水,岂能映出蓝天、白云?当前,只要走出书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就会发现广阔的田野上,正在进行空前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不是敌对双方对阵厮杀,而是人类与毁灭性的害虫殊死决斗!”

  “不就是捕捉蚂蚱吗?那有什么意思?”李希梅轻轻摇摇头。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蒲松龄郑重其事地说:“圣人云:‘民以食为天’!虫口夺粮是关系百姓生存的大事,怎么说是没意思呢?希梅呀,不是愚兄批评你,你们这些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儿,平日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亲自去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不知道一粥一羹的珍贵。眼前,三伏盛夏,老天降火,庄稼地热得像蒸笼,你坐在阴凉处摇着扇子,品着香茶,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当然体会不到劳苦大众心里什么滋味?眼下,遍地蝗虫正在肆无忌惮的吞噬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不啻是咀嚼他们的肉、撕咬他们的心啊!孟子曰‘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我们读书为的是什么?是为当官发财吗?错啦!抱着这种观念读书的人,即使做了官,也一定是昏聩一世,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要做廉洁奉公、名垂青史的好官,就得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当务之急就是灭虫保粮!救灾如救火,灾场即战场!刚才你不是抱怨书斋寂寞无聊、生活平淡如一潭死水,写不出充满战斗激情的诗句吗?干脆放下书本,走出书斋,投笔从戎,投身到热火朝天的灭蝗战斗中去!与劳苦大众并肩作战,消灭蝗虫!我敢断言,亲眼目睹飞蝗铺天盖地而来时惊心动魄的情景,就不难体会到‘黑云压城城欲摧,铁甲向日金鳞开!’的感觉了。而当你亲自操起灭蝗器具,把洪水猛兽般肆虐吞噬禾苗的害虫彻底消灭干净时,心中自然会产生胜利者抑制不住的豪情,吟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诗句来了。”

  他的一番慷慨陈词,不啻是一炬明亮的光焰,驱走了李希梅心中的灰暗,点燃了激情的火焰,满腔热血一下沸腾起来!于是,丢下手中的扇子,一跃而起,激昂的说:“好!向你学习,走出书斋,投身灭蝗大战,留仙,你说怎么干吧?”

  蒲松龄十分高兴,巴掌在李希梅肩头一拍:“好!这才像李尧臣的性格!工具我都准备好了,我们先去消灭孤寡老奶奶地里的蝗虫,他的庄稼来之不易!晋石呢?”

  “舅舅,去干什么?”赵晋石一步闯进来,发现蒲松龄也在,笑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留仙兄一定是灭蝗大战吃力,到这里搬兵来了!”

  “哦,何以见得?”

  “虫口夺粮刻不容缓!我来时,一路上见庄稼地里到处都是捕捉蚂蚱的人,忽然想起昨天你没来上学,一定是在家灭蝗虫,地里那么忙,你不是来搬兵是干什么?”

  “是的,我今天就是来搬你们前去助战的,不知小将军愿不愿为前部先锋?”

  赵晋石爽快地说:“甘愿为灭虫大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一路上走着,看到那么多人在捕灭蝗虫,想写首诗抒发心中的感受,只因没有亲自参加战斗,感受欠深刻,琢磨了半天也没想出一句话,正如韩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