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印刷(1368-1644)
r />   明代的图版艺术及徽派刻工

  随着出版、印刷的展,插图本书籍愈来愈多。特别是文艺类图书和科技类图书的插图,成为书籍的主要组成部分,更便于读者的理解。有的高手刻版的插图,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促进明代图版刻印技术的展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出现了一批图版雕刻高手为提高图版质量提供了技术基础;二是一批着名画家参与画稿,为图版提供高水平的原作;三是出版印刷业的展使竞争更为激烈,促使出版印刷者在提高品质,增加种类,活跃版面上下功夫,大量插图本的出现就是这一社会环境的产物。

  明代的图版雕刻,以徽派刻工最为着名,他们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足迹遍及杭州、南京、苏州等地。

  徽派刻工主要集中在歙县,休宁两地,以歙县为最多,而又以歙县的黄姓刻工最为着名。黄氏刻工中,有姓名可考者有一百多人,除少数在当地献艺外,大部分被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书坊所聘用。

  多色套印及彩色印刷

  在一块版上用不同颜色印刷文字或图象,称为多色套印。这种套印古代有两种,一种是每色分别刻版,再逐色套印。另一种是在一版上刷不同颜色一次印刷。多色套印起源于宋代,用于纸币的套印。元代,出现书籍的朱墨套印。到了明代,有双色乃至四色套印的书籍。而能印出渐变层次的称彩色印刷,这种印刷技术约始于明代中期。其原理是将原稿中的色彩不同深浅,分别刻成印版,然后再逐色套印,最后完成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对彩色印刷作出贡献的是胡正言(1581-1672年)。他与刻印工匠共同配合,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起,刻印了《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当时当这种工艺为??版印刷。与此同时,还采用一种拱花方法,即在印刷品上压印出凸起的底纹。当时还有南京的吴祥,也用??版拱花法,印成了《萝轩变古笺谱》,印品也十分精美。

  ┗━━━━┛┗━━━━┛┗━━━━┛

  木版彩色印刷工艺流程

  装订技术

  我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经历了卷轴装(隋代)、经摺装(唐代)、旋风装(唐代)、蝴蝶装(宋代)、包背装(元代)。到明代出现线装,使书籍的装帧更为完美。一部书有多册者,还有函套。

  ┗━┛┗━┛┗━┛┗━┛┗━┛┗━┛┗━┛┗━┛

  线装工艺流程

  造纸

  明代造纸业十分繁荣,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以北方一些地区,都分布有较多的造纸作坊。造纸原料有竹、树枝、破棉、稻草等。优质纸则用几种原料混合,以提高纸张性能。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的造纸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