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回 动乱起始
  八月下旬,黄山县县令王伯汤的一封案卷和折子一起递到了大理寺。案子的金额很大,设计到数十两上下的案子,在县里算是顶了天的答案。可是在大理寺这种案子多如牛毛不值一提。这一没有死人二没有造反,大理寺审核的官员只是粗粗地看了一眼,金额不小,一个逃犯,仅此而已。而且这种案子没有新鲜劲,商场的案子最没有意思了,无非就是谁讹了谁的钱,谁又卖了什么陈皮烂果子之类的,裘非虽然偷盗了不少东西,但毕竟没有伤人,更没有死人。这个时候,只要稍稍看一下身份就知道这个折子可以压下去了。

  很简单,只需要到时候和五虎门管事的人打个交道,就可以拿到白花花的银子,交上去那不是把钱交给别人了吗,大理寺也是一层一层盘根错节的所在。有些案子可以上,有些案子必须上,但是有些案子说白了就是给这些官吏们添福利的,大家早就养成了默契,不算什么。

  一封折子和案卷真的不算什么,毕竟递上来的不过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令,从七品下,在长安随便找一定官帽子都比这个大。而且京官本来就傲气看不起外派的官员,如果是个实缺还是一方大吏那另说,又或者像王福这样的人另说,可王伯汤是什么人,又不是诗词歌赋统统都写不出来的人物,没登过殿试花钱弄了一个县令,这样的人京官最看不起。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天,好几个御史都上了折子,折子上面的内容直指这个案子,而且还有杭州、温州、饶州、苏州附近好几个州县联名的折子,唯独没有宣州。这才是真正的手腕,谁都知道五虎门的总舵在宣州,谁都知道裘非是五虎门的人,现在附近几个州县都上了折子,你宣州一州之地的官员却连一个屁都没有,这是什么意思,大家不用脑子也知道。

  这不是举证,而是诛心。宣州是江南的重点,小小的地方却可以产出无数的铁矿来,这是大唐的依靠,北面虽然也有铁矿但是老李家不敢随便动,突厥和吐蕃都盯着看,这个时候宣州就更加是重中之重。谁敢动宣州就是动了当朝皇帝的命脉,因为他要做千古第一帝,因为他要开疆拓土,那宣州这个地方就不能乱,必须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上。

  就在这个当口,言官御史发动了攻击,就好像一群苍蝇叮到了臭鸡蛋一样,一时之间朝堂上面江南来的奏折如同雪花一般,成为了一种形势。哪个言官御史不拿江南来说事,那就是失职。这个时候已经有上头的人开炮了,还不跟上那就真的是看不清时局,这种人就算现在还在长安混,过段时间也会被踢出去。

  于是,皇帝一郁闷就很不开心,大理寺办案让他开始不放心,平日里面杀人案报了不少秋决的,可这个案子怎么就晚了。很多时候皇帝也疑心,诛心就起到了效果。皇帝不是不能容忍江南有一个五虎门,也不是不能容忍大理寺办案不积极出了叉子。但是他不能容忍的是,一个江湖门派影响如此之大,整个江南为之动摇,尤其是宣州大大小小的官员一个动静都没有,工部在宣州的官吏也似乎什么都不知道。

  他们当真什么都不知道吗,自然是真的。他们都在宣州,黄山县这个案子名义上面也早就判了,他们又怎么会知道。

  大理寺的人不清楚这个案子的重要性,说起来这案子本来就不重要,盗窃案就算再大判下来不过就是杖责八十,连一个发配边疆都够不上案子,更加不用报中枢秋决提案勾画。这种案子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自然也就没有上报。

  可李治不信,那么多的奏折说的已经不是同一件事情了,但是目标却是如出一辙的一指,炮轰江南五虎门在江南经营多年,势力庞大,甚至可以影响江南大部份地方的官场。这对于皇帝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一些走着比较中肯指出了五虎门势力太大需要压一压,实际上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