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陶朱再世
界里的洋人都吃那种盐。还有,咱们南方产盐区也有一种细盐,比咱们的粒盐要洁净一些,他们是通过薄晒、搅动等手段制得的。只不过,这种细盐和洋人的精盐都没有这样白净。还有你刚才说的,那个什么含盐量多少,我就不清楚了。”
“对。”
秦川点头道:“他们吃的那种精盐,就是没有咱们的白净,确切地说是没有咱们的洁净。而且,最主要的,咱们的含盐量还要比他们的高很多。”
“老李,你说说,如果咱们能大量生产这么白的精盐,而价钱又比平常那种粒盐高不太多,你说能不能赚钱?”
“能啊。”李明方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
李明方听秦川说他的盐竟然比洋人还要好,兴致又渐渐高了起来,见秦川询问是否能赚钱,便掰着指头算了起来。
“东家,人要吃饭,就必须得吃盐,我入洋行前,在保定县衙里管过文案,对这盐价很了解。”“
“大清立国二百多年来,这盐价一直就在上涨。以保定为例,康熙三十年,一斤盐只要十文,嘉庆九年就涨到了46文,现在更是涨到60文,而且看着这盐价,我感觉着还远没到尽头。据我所知,尽管这盐价一个劲地涨,可盐场的灶户的钱却一直就是不涨,就拿长芦盐场来说,他们向灶户收盐,每斤还是1文钱,而官府每600斤大引,才向盐商收取四两二分的盐课,也就是不到六块鹰洋,卖出去就是三十多鹰洋。就是这样,还有大量劣质盐充斥市场,盐商们运到岸,还要打些折扣,或是八两算一斤,或是九两算一斤,又或者掺砂带水,这些盐商各个赚的都不少。”
李明方的话还真吓了秦川一跳,他还真没想到一块鹰洋竟然还买不到二十斤盐。
秦川略一思索,计算着说:“你看这样,咱们为了防止黑心盐商缺斤短两加上掺杂使假祸害老百姓,我准备每半斤装上蜡纸小袋封好。就算咱们的精盐一斤只赚三十文,由于不缺斤少两,老百姓也不亏着。北方这些省份,加上蒙古,总有一亿多人口吧,往少了说,每人一年三斤盐,那就要有三亿多斤,还有蒙古那几千万头牲口也要适量用盐,加起来差不多就要有四亿斤,这就是一千二百多万两银子,换成鹰洋,那就是一千六百多万,那咱们可就发大财了。”
正说的兴致盎然的秦川,猛然发现李明方表情先是激动得脸色涨红,继而很快又变的沮丧不已,不由停住话,疑惑地问李明方。
“老李,我说的哪里不对吗?”
李明方重重叹了口气,很是遗憾地看了看装着精盐的小铁盒,语气满是无奈道。
“东家,按说你这精盐绝对是好东西,可是卖不出去,你怎么能赚钱。”
“卖不出去?”
李明方的话,让秦川很是费解。
见秦川不明白,李明方叹口气开始给秦川解释起来。
中国自汉武帝时实行盐业专卖,清代也不例外。清代盐政,先承明法,后几经两江总督陶澍和四川总督丁宝祯上书改革,形成窝商、引商、厂商等盐业经销制度。厂商就是在盐厂收取灶户制好的食盐,再贩卖给引商。
引商又分盐引和岸引,盐引是要从窝商那里购买,有了盐引才可以从厂商那里购买食盐,然后在再盐运使衙门领取岸引,也就是官府准许的行销地区。许多引商因为不具备贩运条件或其它原因,多数都还要把岸引再出手卖给运商,由运商运到相关地区贩卖。所谓窝商,就是缴纳了巨额银钱,经官府准许有资格贩盐的大盐商。
“对。”
秦川点头道:“他们吃的那种精盐,就是没有咱们的白净,确切地说是没有咱们的洁净。而且,最主要的,咱们的含盐量还要比他们的高很多。”
“老李,你说说,如果咱们能大量生产这么白的精盐,而价钱又比平常那种粒盐高不太多,你说能不能赚钱?”
“能啊。”李明方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
李明方听秦川说他的盐竟然比洋人还要好,兴致又渐渐高了起来,见秦川询问是否能赚钱,便掰着指头算了起来。
“东家,人要吃饭,就必须得吃盐,我入洋行前,在保定县衙里管过文案,对这盐价很了解。”“
“大清立国二百多年来,这盐价一直就在上涨。以保定为例,康熙三十年,一斤盐只要十文,嘉庆九年就涨到了46文,现在更是涨到60文,而且看着这盐价,我感觉着还远没到尽头。据我所知,尽管这盐价一个劲地涨,可盐场的灶户的钱却一直就是不涨,就拿长芦盐场来说,他们向灶户收盐,每斤还是1文钱,而官府每600斤大引,才向盐商收取四两二分的盐课,也就是不到六块鹰洋,卖出去就是三十多鹰洋。就是这样,还有大量劣质盐充斥市场,盐商们运到岸,还要打些折扣,或是八两算一斤,或是九两算一斤,又或者掺砂带水,这些盐商各个赚的都不少。”
李明方的话还真吓了秦川一跳,他还真没想到一块鹰洋竟然还买不到二十斤盐。
秦川略一思索,计算着说:“你看这样,咱们为了防止黑心盐商缺斤短两加上掺杂使假祸害老百姓,我准备每半斤装上蜡纸小袋封好。就算咱们的精盐一斤只赚三十文,由于不缺斤少两,老百姓也不亏着。北方这些省份,加上蒙古,总有一亿多人口吧,往少了说,每人一年三斤盐,那就要有三亿多斤,还有蒙古那几千万头牲口也要适量用盐,加起来差不多就要有四亿斤,这就是一千二百多万两银子,换成鹰洋,那就是一千六百多万,那咱们可就发大财了。”
正说的兴致盎然的秦川,猛然发现李明方表情先是激动得脸色涨红,继而很快又变的沮丧不已,不由停住话,疑惑地问李明方。
“老李,我说的哪里不对吗?”
李明方重重叹了口气,很是遗憾地看了看装着精盐的小铁盒,语气满是无奈道。
“东家,按说你这精盐绝对是好东西,可是卖不出去,你怎么能赚钱。”
“卖不出去?”
李明方的话,让秦川很是费解。
见秦川不明白,李明方叹口气开始给秦川解释起来。
中国自汉武帝时实行盐业专卖,清代也不例外。清代盐政,先承明法,后几经两江总督陶澍和四川总督丁宝祯上书改革,形成窝商、引商、厂商等盐业经销制度。厂商就是在盐厂收取灶户制好的食盐,再贩卖给引商。
引商又分盐引和岸引,盐引是要从窝商那里购买,有了盐引才可以从厂商那里购买食盐,然后在再盐运使衙门领取岸引,也就是官府准许的行销地区。许多引商因为不具备贩运条件或其它原因,多数都还要把岸引再出手卖给运商,由运商运到相关地区贩卖。所谓窝商,就是缴纳了巨额银钱,经官府准许有资格贩盐的大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