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邬熙历史上的那几个传说(17)
��的一些关键领导人或许心情一好,得……给你一个营业员、售票员职务,那你得到这种工种,那就得去烧高香了,对于“黑五类”而言,得到这样的工作,已然是极致了。再来说说上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人工资都是一样的,什么工种拿什么工资,都是红杠杠划好的,不能因为你的工作表现好,工资多拿一点,工作表现差,工资就少一点,没这个说法,这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何不能充分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最大问题!那按理说,这个工资都是划分好的,就没有“红五类”、“黑五类”之分了吧?如果你这样想,就想的太简单了。首先“红五类”能拿到好工种,这是毋庸置疑的,好工种,工资就高,一般的工种工资就低,这是明摆着的,“黑五类”就千万不要指望拿到好工种,在这一点上,“黑五类”的工资收入就比“红五类”的少了一大截。其次:计划经济体制嘛,那就得有计划供应的问题。你光有人民币还不成,还得有券,买米买面得有粮票,做衣做裤得有布票,今天家里过年,改善一下伙食,买点肉,得有肉票。明天家里来亲戚,买点零食,得有副食品票……反正你买什么得有票。后来国家放开一些,有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区分,什么意思?就是有票无票是不同的价钱,说明白一点,就是我拿着粮票去买大米。有粮票。属于计划内的。那大米只要一毛钱一斤。我粮票用完了,直接拿钱去买大米,这就属于计划外的,那大米就要一元钱一斤。这么一说大家能理解了吗?当时的票券就变相的等同于有价证劵,这个没办法,谁让国家执行的是计划经济政策呢?这计划外供应还是后来的事情,在文革期间,不光有钱。没票压根就买不到东西,这也就成为了“红五类”待遇和“黑五类”待遇的重要区别。计划供应给的券不一样,“红五类”家庭,只要一人上班,全家有计划供应,怎么说?譬如张三是“红五类”家庭,张三有一媳妇,因为有病,不能上班,休息在家里。还有一孩子,在上课。那根据标准。成年男子一天的口粮是8两,成年女子一天的口粮是6两,孩子一天的口粮是5两(编者按:这只是举例,具体标准以文献记载为准。),那这一家一天的计划口粮就是19两。得,19两得粮票一分不少的发放给张三。“黑五类”家庭可不这样,就按实际的上班人口发放,怎么说?譬如李四是“黑五类”家庭,李四被批斗,没有工作,李四的媳妇在上班,儿子在上课,根据“红五类”的标准,这一家三口可以拿到一天19两得计划口粮,但由于是“黑五类”,那只有李四的媳妇在上班,所以李四一家只能拿到一天6两的口粮。这么一解释,大家能明白了吗?这还不是关键的,关键在于当时社会对“黑五类”家庭的歧视已经到了一个病态的程度,怎么理解呢?“红五类”和“黑五类”两类人同样拿着粮票去粮食店里买粮,粮食店里的营业员就把最好的新米卖给“红五类”的那人,把陈米就卖给“黑五类”的人,去肉店买肉,“红五类”的人就能买到五花肉(有肥肉、可以熬油),“黑五类”的人就只能买到瘦肉、猪头肉,这一点都没办法,因为粮票和肉票上就只显示计量单位,并没有明确是什么米、什么肉,卖肉的、卖米的这么做,压根就是“合理合法”,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这种待遇、这种歧视是艾仕帧教授母子所必须要接受的。艾仕帧教授母子俩相依为命,虽然他俩所受的屈辱还不至于像笔者刚才举例的那样,毕竟艾淳来还是颇受老百姓热爱,但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在那,不受到委屈是完全不可能。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艾淳来受到更多的是体力上的折磨,而艾仕帧教授母子俩则是受到精神层面上的折磨更多一点……

  艾仕帧教授母子俩的生活状况做了简单的交代后,那笔者还是要重点来描绘一下艾淳来之死……

  如果说,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那或许还算是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局话,那接下来的一切就是艾家噩梦的开始……

  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艾淳来能够这么“幸运”的被批斗完全是来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