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潜移默化的改变
小皇帝已经询问过老学官们好几次了,这些稳重的老学官们意见出奇的一致:不参与。
小皇帝本人也是这么个意思,绝对不能参与大征。
不管怎么样,朝廷还要有朝廷的样子,不问青红皂白就征战那些小邦,岂不是成了隋炀帝了?
不仅不参与,而且还要在这事情和赴死军划清界限,不出钱不出人,更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这事情的反对态度。
“可是潞王……”
刘理顺一针见血的指出:“潞王绝对不想参与其中的,这次出钱出兵其实也是迫于无奈。”
“东林人最能反应潞王的态度,”东林受潞王的资助和支持,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刘理顺说道:“当初东林人一哇声的反对赴死军大征,虽然这种反对不可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可也表明了潞王的态度……”
东林人别的不行,要是说起大喊大叫,嗓门可是最高的。
就在前一阵子,东林就大肆叫喊,说李四穷兵黩武的大行扩张之举,必然招致兵连祸结的下场,说不准赴死军还会覆灭在这上头。劳民伤财、劳师远征,能有什么好下场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数不胜数。前秦的淝水之败,隋炀的高丽之疲,都是最好的注脚。
本朝太祖皇帝的不征之言和《祖训》,都说的明明白白,也是本着惩前毖后的意思,为的就是防止后世子孙倚仗兵马之利行扩张之事。
东林人不仅嗓门儿高,而且文采华丽,一时间很多雄文齐出,都是故作惊人之语抨击李四的,按照这些文章所言,赴死军必然会失败。
更有许多所谓的兵家大者,站在战略的高度着手于战术的细节,仔细分析赴死军的大征。无论是从地缘的远近还是后勤的补给,甚至是民心向背士气高低等细节都罗列了处来,估计就是忠诚伯本人的战略计划书都没有这么详细。这些文章无一例外的指出:赴死军必败。
这种论调喊的那叫一个慷慨,赴死军还没有真正进行大征呢,这些书呆子就已经推算出了必败的结局,真真的战略人才呀……
可就在这些吃饱了没有事情做的书呆子们大言不惭的时候,整个舆论硬生生就是一个大转弯。
昨天还说不能远征也不可大征的家伙们,语气忽然就是一转,不仅高声叫喊赴死军的大征很有必要也很及时,而且同样是从战略高度和战术细节分析,一个又一个铁一般的论据,表明赴死军的大征绝对会胜利,而且一定是空前绝后的大胜。
更有许多夸张的书生,居然大喊着要投笔从戎,要开万世基业云云。
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确实让人想也想不到,仿佛之间说赴死军必败的那些言论就放狗屁一样……
为什么忽然之间就有这么大的改变?事实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肯定是受了潞王的影响,无论是那种言论都是受到了两浙的指使,这是东林人在为两浙张目呢。
“从本意上来说,无论是潞王还是士林,都不愿意看到赴死军大征的。”刘理顺说道:“只不过赴死军的大征为那些商贾带来了机会,为两浙的工、商带来了好处,这些人才会赞成。”
“两浙那么嘛,想必圣上也知道的,许多巨商和潞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想发财,想发给大的财,就希望两浙力量能够更加深入的参与到大征之中。不管潞王和这些人之间有什么样的协议,肯定是拿到了好处,要不然不会如此。潞王的态度不转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