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凶光毕露
来说,外有赴死军强兵的策应,内有敌人的混乱,形势从来就没有这么好过。

  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形之下,杨廷麟反而愈发的担忧了。

  这种担忧不是来自于战场,而是来自身后。

  因为赴死军的进展太过迅速,显得王师似乎是在原地踏步一般。赴死军能从开封一路“走”到京城,难道王师也要从淮扬“走”到辽东?根本就不可能嘛。

  那些东林人把喉咙都喊破了,无非是说他杨廷麟存力惜身不肯力战之类的陈词滥调。对于这种吼一百句口号也不做一件事情的家伙,杨廷麟向来不怎么在乎。

  可如今不光是只会在后面指摘的东林人,就是一向和杨廷麟同进退的那些学官们,也对北伐大业意兴阑珊了。

  这些学官都是大行崇祯皇帝亲自选拔,委以国之储君之重,严格的来说。杨廷麟和李四也算是这类人物。现如今正是这些学官包揽了朝廷军、政、民、法的方方面面,小皇帝对于这些学官也是分外信赖,从不牵绊。如此上下一心之时,正应该齐心合力的共谋北伐大业才是,怎么会出现这种想法?

  同为学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都是跟着兴武小皇帝历经风雨一路同行,忠诚之心不必存疑。对于那些外行人来说,北伐的速度太快会造成不能稳固的局面。鞑子很快就要灭亡了,到时候这些来不及稳定的地盘还不都是赴死军的口中食?所以嘛,北伐的事情还是慢慢来的好。

  对于持这种荒谬观点的蠢货,不光是杨廷麟,就是那些学官们也懒得理会这些人。

  虽然还有不少人把李四和朝廷放在一个敌对的的位置上,准确的来说是潜在的敌对关系。这些人都是那些吃饱了没事干整天瞎琢磨的玩意儿,没有事儿也要想出点事儿来的主儿。

  赴死军和朝廷之间明面还是从属关系,还有君臣的名分,可也仅仅是如此罢了。但是这并不表明江南和淮西就一定要敌对,李四的目标不是皇位,这一点儿学官们已经看看的清清楚楚了。

  李四要做什么?通过各种渠道和对现实局面的分析,已经能够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

  到了现如今的这个地步,鞑子已经山穷水尽,李四那个隐藏在光复河山之下的动机已经愈发明显,眼看着就到了水落石出的时候。

  和朝廷一样,李四也是在尝试走出一条道路,同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朝廷所要走的道路已经是明锣明鼓——民本,可李四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很多人还没有看清楚。

  这些老学官们绝对不是那些热血的年轻学子,眼光毒辣着呢。赴死军所过之处,无论军政民法,皆是出自李四之手。离了他李四,什么样人也支架不起这么大一摊子。

  在赴死军控制的地盘之内,除了他李四的命令。什么样的法令也不好使,把所有的大权集中于一身,言出为宪,令到必行,这是要做什么,还用得着说么?

  李四这个人,就是再有天大的功劳,也绝对谈不上是什么忠臣,“忠诚”二字也就是说说而已,这些老学官们可不会就真的以为他李四是忠于大明朝了。

  他李四之所一直在维持和江南朝廷的平行地位,不是因为他怕这个朝廷,对于李四来说,这个朝廷已经没有什么可怕的了。至于忠纯之心……李四有这些东西吗?

  李四惧怕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就是李四本人,也不知道极权(不是集权)和民本究竟哪一个才是对的。他也不敢冒冒失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