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
起素有文韬武略的皇太极,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皇太极过分看分的看重汉人,也过分的借助汉人的力量。贯穿整个努尔哈赤时代,关外基本就是满洲人的天下,那些个汉人除了做奴隶之外没有别的用处。只要满洲人愿意,随时就可以屠杀整个村子的汉人,而且不需要任何理由。屠杀本身的作用就在于削减汉人的人口,更大的作用就是凸显满洲人的绝对统治地位。

  看看皇太极都做了什么,不仅承认了汉人的地位,还给了他们田产,这是一个满洲人应该做的么?尤其是皇太极任命的那些汉官,甚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就是阿济格自己也说明白究竟是哪一步没有赶上,一直没有凸显出其地位和作用。后来仔细这么一想,还是不够心狠手辣的缘故,从这个方面来讲,就不如多尔衮了。

  皇太极是怎么死的谁也说不清楚,可阿济格可以肯定皇太极之死和多尔衮有莫大关系,甚至可以断言就是多尔衮下的黑手。

  阿济格甚至经常想:要是当时自己能对皇太极下手的话,肯定也有多尔衮的地位,甚至比多尔衮做的更好。

  要是易地而处的话,绝对不会妥协,也绝对不会扶立福临这个傀儡,一定要自己亲自为帝。留下了皇帝始终是个隐患。

  多尔衮之死比皇太极之死更加明显,是个人就能看出多尔衮死的是多么蹊跷,要说这里头没有慈宁宫那个女人的影子,那才真是见鬼了呢。

  要说行军打仗,阿济格最佩服的还是多铎,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指挥调度。多铎确实是满洲第一人。只是多铎少了当机立断的狠毒,尤其是死的太早了。

  不过多铎死的早了也好,现在的阿济格随随便便扯个幌子,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要是多铎好活着的话,肯定死死抱住慈宁宫那个女人的大腿不放,真是傻到家了。

  至于济尔哈郎和理亲王那些老狐狸,还抱着以前的老章程不放,也是老顽固,还说什么八旗议政。要是有了足够的实力,傻子才和一帮老家伙议什么狗屁的政呢。

  因为阿济格对于新附军的极度不信任,所以把数量庞大的新附军留在湖北很大一部分,只带着两万多满洲战兵急匆匆的赶了回来。至于借口么,随便就能找出一大堆来。

  现在的阿济格反而期待赴死军赶紧打破朝廷布置的两道防线,也只有这样,小皇帝和皇太后才放弃幻想,才能接受条件。

  赴死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阿济格也是道听途说的知道而已,不过李四能够打败多铎,就说明是个厉害人物,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多铎之败,阿济格前后左右仔细分析过,归根到底不是败在赴死军手,而是败给了手下的新附军。因为多铎太过信赖新附军,才给李四钻了空子,才会败的那么惨。

  新附军虽然穿着大清国的号褂子,可他们骨子里终究是汉人,怎么会和清国一条心?要想在战场战场上打败赴死军,就不能用那些危险的新附军。

  阿济格已经把赴死军的战术琢磨透了,无一例外的是先和清军中的新附军勾勾搭搭,然后在正面吸引满洲勇士的注意,而新附军则在背后捅下致命的刀子。

  有了这么多前车之鉴。阿济格把新附军看管的严严实实,把精锐的满洲战兵和新附军分开,不给赴死军任何机会。

  只要把清军中充满危险的新附军剔除了,满洲勇士还打不过羔羊么?甚至不必打胜,只要把赴死军挡住,就算大功告成。

  让阿济格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赴死军兵没有从晋城方向从南到北的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