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南北皇权
眼前的既成事实,低下头和朝廷取得妥协,也只有这样朝廷才有足够的时间和力量与阿济格取得礼仪交换或者某种妥协。
在孝庄等人的预想当中,只要在旗务中做出让步,阿济格就会就范,最多是把两白旗中的一个给了阿济格。
但是济尔哈郎快人一步,同时和满洲的各个旗主取得联络,达成一种类似于同盟的关系,然后又和阿济格勾勾搭搭。
当阿济格和济尔哈郎甚至是远在满洲的几个旗主王爷同时提出八旗议政的时候,就是傻子也看出这些人是联合起来和朝廷作对。
按照阿济格的本意,是要取代和继承多尔衮的权势地位,但是现在看来,这已经完全不可能。除非是彻底推翻孝庄和福临,然后册立一个傀儡皇帝。
但是福临若是倒台的话,第一顺位继承人绝对是豪格这个先皇长子,豪格和多尔衮系人马的仇怨不是一天两天了,豪格若是上台,大伙儿的日子更不好过。
而济尔哈郎的主动靠拢,让阿济格看到了希望:八旗议政。
让大清国回到建州女真以前的状态,有什么事情都是由八旗的旗主王爷协商办理,无论是现在的太后皇帝,还是统兵的亲王,都必须服从议政的结果。
这看似是一个公平的不能再公平的互相妥协,其实已经是把皇帝已经太后彻底傀儡化,得到最大利益的还是阿济格这样的大将和济尔哈郎这样的满洲老派权贵。
“八旗议政?”孝庄冷冷的哼了一声,慈宁宫大佛堂的灯火好似一黯:“哼,不知进退的睁眼瞎,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年景。当还是在关外么?当大清国还是只有八旗的那几十万子民么?”
“再不能行八旗议政的调子,老路是不能走了,”孝庄的老师,当年的皇太极极为器重的人物,范文程,很清楚大清国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大清入关以前,太宗皇帝就已经看到了八旗议政的坏处,所以才不遣余力的整顿旗务,集政、旗、军、民大权于一身。为的就是集中权利做大事,也只有这样才能令出一门如臂使指。尤其是现在大清国统御关内,更需如此,否则几十万八旗子弟如何驾驭千万汉人?以少数统治多数,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万万不行。只可惜天妒英才,先皇英年早丧……”
贯穿整个皇太极执政时期,范文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器重,也算是展布经济一施胸中锦绣,把后金的综合实力一升再升,远非努尔哈赤所能比拟。满洲人之所以能够入关,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大清国,最大的功劳不是属于吴三桂,更不是属于多尔衮,而是属于皇太极这个奠基人。
若没有皇太极奠定的基础,满洲人还在关外如土匪一般抢掠呢,只要大明这边的情况稍微缓解,随时就能出关作战。
“若是先皇再多活十年,八旗已如一亦……”范文程还要感慨几句,却被孝庄打断:“范先生也不必多言以前,还是说说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吧。”
其实孝庄也有点后悔了,后悔皇太极死的太早,若是皇太极再晚死几年,焉能有今日的困局?又怎么会让多尔衮得势?
可当年叶克舒死的太过突然,皇太极也要面临选择继承人的急迫局面,所以才会和多尔衮联手。现在想来,皇太极之死,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是多尔衮,然后就是那些面临实力被削减的老派满洲勋贵,而不是孝庄母子。
范文程也算是皇太极的近臣了,至今也不清楚皇太极到底是怎么死的。可市井坊间的风言风语流传的不是一天两天,包括范文程在内的所有都灌了满满一耳朵。再结合当时和后来的局势,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在孝庄等人的预想当中,只要在旗务中做出让步,阿济格就会就范,最多是把两白旗中的一个给了阿济格。
但是济尔哈郎快人一步,同时和满洲的各个旗主取得联络,达成一种类似于同盟的关系,然后又和阿济格勾勾搭搭。
当阿济格和济尔哈郎甚至是远在满洲的几个旗主王爷同时提出八旗议政的时候,就是傻子也看出这些人是联合起来和朝廷作对。
按照阿济格的本意,是要取代和继承多尔衮的权势地位,但是现在看来,这已经完全不可能。除非是彻底推翻孝庄和福临,然后册立一个傀儡皇帝。
但是福临若是倒台的话,第一顺位继承人绝对是豪格这个先皇长子,豪格和多尔衮系人马的仇怨不是一天两天了,豪格若是上台,大伙儿的日子更不好过。
而济尔哈郎的主动靠拢,让阿济格看到了希望:八旗议政。
让大清国回到建州女真以前的状态,有什么事情都是由八旗的旗主王爷协商办理,无论是现在的太后皇帝,还是统兵的亲王,都必须服从议政的结果。
这看似是一个公平的不能再公平的互相妥协,其实已经是把皇帝已经太后彻底傀儡化,得到最大利益的还是阿济格这样的大将和济尔哈郎这样的满洲老派权贵。
“八旗议政?”孝庄冷冷的哼了一声,慈宁宫大佛堂的灯火好似一黯:“哼,不知进退的睁眼瞎,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年景。当还是在关外么?当大清国还是只有八旗的那几十万子民么?”
“再不能行八旗议政的调子,老路是不能走了,”孝庄的老师,当年的皇太极极为器重的人物,范文程,很清楚大清国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大清入关以前,太宗皇帝就已经看到了八旗议政的坏处,所以才不遣余力的整顿旗务,集政、旗、军、民大权于一身。为的就是集中权利做大事,也只有这样才能令出一门如臂使指。尤其是现在大清国统御关内,更需如此,否则几十万八旗子弟如何驾驭千万汉人?以少数统治多数,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万万不行。只可惜天妒英才,先皇英年早丧……”
贯穿整个皇太极执政时期,范文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器重,也算是展布经济一施胸中锦绣,把后金的综合实力一升再升,远非努尔哈赤所能比拟。满洲人之所以能够入关,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大清国,最大的功劳不是属于吴三桂,更不是属于多尔衮,而是属于皇太极这个奠基人。
若没有皇太极奠定的基础,满洲人还在关外如土匪一般抢掠呢,只要大明这边的情况稍微缓解,随时就能出关作战。
“若是先皇再多活十年,八旗已如一亦……”范文程还要感慨几句,却被孝庄打断:“范先生也不必多言以前,还是说说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吧。”
其实孝庄也有点后悔了,后悔皇太极死的太早,若是皇太极再晚死几年,焉能有今日的困局?又怎么会让多尔衮得势?
可当年叶克舒死的太过突然,皇太极也要面临选择继承人的急迫局面,所以才会和多尔衮联手。现在想来,皇太极之死,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是多尔衮,然后就是那些面临实力被削减的老派满洲勋贵,而不是孝庄母子。
范文程也算是皇太极的近臣了,至今也不清楚皇太极到底是怎么死的。可市井坊间的风言风语流传的不是一天两天,包括范文程在内的所有都灌了满满一耳朵。再结合当时和后来的局势,答案已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