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南北皇权
��战果,却让兴武君臣放心不少。

  有赴死军这样的战友身边,确实是一件很有安全感的事情。

  尤其是在第八天的时候,杨廷麟“终于”夺取淮安的捷报传来,小皇帝虽然极力做出沉稳的圣君模样,却再也抑制不住激奋之情:“朕早就知道是这样了,朕早就知道!我大明王师天威赫赫,小小清军焉能当我天兵一击?传令杨廷麟,一鼓作气……”

  拿下淮安不过是朝廷北伐战略中的第一个任务,根本就不必小皇帝这画蛇添足的命令,杨廷麟早已挥师向北了。而许多军政琐事,都是这些老学官在处理。

  小皇帝本人就是个脾气温和性子坦诚的,再加上这些大事确实需要沉稳的学官们,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大明兴武天下已经被他信赖的学官给架空了。

  这里头还牵扯不到关于皇权的那些东西,而是学官们在履行他们的本分,而小皇帝也足够信赖这些跟随了这么多年的学官,所以才会形成这种局面。

  无论是少年皇帝,还是老派学官,都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妥,也不把这样大事决策权的转移看成是越俎代庖,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忠诚臣子的分内之事。

  这些学官们从十年前就开始教导太子,又是一路辗转,忠诚之心不必怀疑,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出彩的事情,可所有的决断都是中规中矩。尤其是小皇帝登基以后,这些学官们自然而然的把持了中枢和各部的要害职位,很多朝廷里的旨意都是由这些学官集体商议解决,有了结果才提交小皇帝最终确认。

  就是如刘理顺、姚明恭这些人,虽然职位上没有干预军事的可能,可这种大事上,依旧有很大的发言权,而且小皇帝对他们也多是言听计从。

  还远远说不上皇权旁落,可从小皇帝登基开始,大权的重心确确实实是在转移,从皇帝一样个的手中开始转移往这些学官手里。

  至于皇帝本人的职责,在很大程度就是用玺确实一下而已。

  譬如杨廷麟的淮安大战,各色军需和后续的给养,还有各地后续的军队,都是老学官们兢兢业业的打理着……

  在兴武小无意中把权利下放到阁臣手中的时候,另外一个比他更年轻的皇帝则在及其所能的把权利收到手中。

  满清的娃娃皇帝福临每次都早早的上朝,其实也做不了什么主张,大部分事务还是要遵从太后的意思,“垂帘训政”的手段再加上打击异己安插亲信等等一系列作为,终于稳住了清国中枢。

  自从换了九门提督之后,基本就杜绝了多尔衮参与势力的反扑,阿济格虽有大军却远在千里之外。等英亲王以咄咄逼人的姿态询问关于多尔衮一切事宜的时候,中枢这边大局已定,甚至还准备给阿济格安一个不遵圣命的罪名。

  也仅仅是个罪名而已,不可能就真的加罪了。就是福临这样的小娃娃也不对那两道防线抱多大的希望,真能能够派上用场的也就是京城附近驻守的八旗兵和汉军旗,再就是阿济格的满洲战兵了。

  京城附近的驻军是不能动的,现在局面还没有稳定到不需要军队的地步。尤其是各地风起云涌的义军,揭竿而起造反的都数不过来,京城的重兵要是一动,失去武力保障的话,满洲朝廷都有颠覆的可能。

  但是赴死军摆开的架势更具备攻击性,尤其是在明锣明鼓的打出光复北都的旗号之后,手上缺乏足够武力的孝庄不得不对阿济格保持一个拉拢的姿态。

  济尔哈郎方面的强硬是孝庄始料不及的。

  本以为济尔哈郎会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