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一缕发 三千血
/>
福临歪着脑袋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慈宁宫。
因为孝庄地位尊崇,故而居于慈宁宫。其实这个女人很少踏进这座大殿,绝大部分时光是在宫北的大佛堂度过。至于起居,则是在大佛堂旁边的耳房里。
左右两个耳房,本是前朝伺候后宫贵人的那些宫人当值之所,简陋的很。
孝庄真正的住地就是左耳房。
“慈宁宫太大了。我一个人住着这心里空的慌,还不如住在佛堂边上,这心里头想着佛爷,也就安生了。”
反正孝庄本人是这么说的,虽然下边的宫女太监们都说这是在遮人耳目,说是为了方便那个摄政王,可这样的话谁敢说出来?要是露出半点风声,就是有九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孝庄屏退宫人,独自在房中端坐。
福临毕竟是小孩子。虽然现在和自己闹别扭,等他大一些之后,就会明白自己委曲求全的本意之所在了。多尔衮是愈发的肆无忌惮,要是他抢夺皇位,估计也没有人真的就是拼命死拦。为了保住福临的皇帝之位,为了保住母子二人的平安,很多事情是不得不去做的。
宫里头的事情说穿了也就是一个:求稳。
这点孝庄还是能够做到的。
但是外面的事情可就多了,尤其是这次惨败。
多铎败的太突然了,突然的让人都想不到。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些时日,很多人还是无法从多铎战死的阴影中走出来。
豫亲王多铎的战力,在诸王当中算是出类拔萃的,多铎本人也算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虽然多铎的多尔衮系的悍将,孝庄也不会否认多铎的长处。
可南都之败确实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从入关以来,多铎战功卓然,转战山陕而历河南,手中几万兵丁发展成为十几万的大军。虽在淮扬顿足长久,终究还是顺利的拿下扬州,打开了长江之锁,为攻取江南打下最关键的一环。眼看着大军都到南都城下,京中甚至做好了诸般庆贺攻克南明中枢的准备,忽然局面一下子就逆转了。
十几万大军说没就没了,四万主力当中,除了按在扬州的一个满洲旗之外。几乎是全军覆没,就连多铎本人也战死阵中。
这个打击如同一桶冰水一般,兜头就浇熄了满洲正日益高涨的士气。
“江南柔弱,传檄可下”的评语顿时就成了笑柄,多铎都撂在江南了,还说什么可下不可下的?
大清的兵力本就没有多少,有分散在几个主要战场。忽然就折了这么一支最重要的,一下子还真的无所适从,根本就组织不起再一次强有力的攻击。
这个时候,满洲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老派的满洲勋贵认为当保住现有利益,和南明小朝廷划江而治。尽得江北之地,这已经是入关之前想都不想的辉煌战果了。
而多尔衮等主战派则认为应该再起全力,对江南做出雷霆一击。因为江南富庶且人口众多,又有兴武新皇大义的名分在那里戳着,很容易就会再一次聚集起相当的实力。与其等待南明的反攻,不如在其羽翼未丰之前抢先发起攻击。
在两派的争执当中,一股崭新的力量出现在众人面前——赴死军。
赴死军究竟是什么来头,很多满洲勋贵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对于赴死军的实力,却做�
慈宁宫。
因为孝庄地位尊崇,故而居于慈宁宫。其实这个女人很少踏进这座大殿,绝大部分时光是在宫北的大佛堂度过。至于起居,则是在大佛堂旁边的耳房里。
左右两个耳房,本是前朝伺候后宫贵人的那些宫人当值之所,简陋的很。
孝庄真正的住地就是左耳房。
“慈宁宫太大了。我一个人住着这心里空的慌,还不如住在佛堂边上,这心里头想着佛爷,也就安生了。”
反正孝庄本人是这么说的,虽然下边的宫女太监们都说这是在遮人耳目,说是为了方便那个摄政王,可这样的话谁敢说出来?要是露出半点风声,就是有九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孝庄屏退宫人,独自在房中端坐。
福临毕竟是小孩子。虽然现在和自己闹别扭,等他大一些之后,就会明白自己委曲求全的本意之所在了。多尔衮是愈发的肆无忌惮,要是他抢夺皇位,估计也没有人真的就是拼命死拦。为了保住福临的皇帝之位,为了保住母子二人的平安,很多事情是不得不去做的。
宫里头的事情说穿了也就是一个:求稳。
这点孝庄还是能够做到的。
但是外面的事情可就多了,尤其是这次惨败。
多铎败的太突然了,突然的让人都想不到。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些时日,很多人还是无法从多铎战死的阴影中走出来。
豫亲王多铎的战力,在诸王当中算是出类拔萃的,多铎本人也算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虽然多铎的多尔衮系的悍将,孝庄也不会否认多铎的长处。
可南都之败确实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从入关以来,多铎战功卓然,转战山陕而历河南,手中几万兵丁发展成为十几万的大军。虽在淮扬顿足长久,终究还是顺利的拿下扬州,打开了长江之锁,为攻取江南打下最关键的一环。眼看着大军都到南都城下,京中甚至做好了诸般庆贺攻克南明中枢的准备,忽然局面一下子就逆转了。
十几万大军说没就没了,四万主力当中,除了按在扬州的一个满洲旗之外。几乎是全军覆没,就连多铎本人也战死阵中。
这个打击如同一桶冰水一般,兜头就浇熄了满洲正日益高涨的士气。
“江南柔弱,传檄可下”的评语顿时就成了笑柄,多铎都撂在江南了,还说什么可下不可下的?
大清的兵力本就没有多少,有分散在几个主要战场。忽然就折了这么一支最重要的,一下子还真的无所适从,根本就组织不起再一次强有力的攻击。
这个时候,满洲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老派的满洲勋贵认为当保住现有利益,和南明小朝廷划江而治。尽得江北之地,这已经是入关之前想都不想的辉煌战果了。
而多尔衮等主战派则认为应该再起全力,对江南做出雷霆一击。因为江南富庶且人口众多,又有兴武新皇大义的名分在那里戳着,很容易就会再一次聚集起相当的实力。与其等待南明的反攻,不如在其羽翼未丰之前抢先发起攻击。
在两派的争执当中,一股崭新的力量出现在众人面前——赴死军。
赴死军究竟是什么来头,很多满洲勋贵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对于赴死军的实力,却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