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4
>
  “哦!”

  惠芳不置可否。黑暗中,看不清彼此的颜面,唐余尧同情地问她:“你很难过?”

  “还好。”惠芳停顿片刻,腼腆地再解释:“我只是觉得家人放弃得太快,前一刻还好好的,顷刻间就认定拯救不回来。”

  “我晓得,人间事就是这样变动不拘,快得我们不晓得如何适应。”

  惠芳没接腔,两人默默斜立不动。急诊室里头,人们栖栖惶惶地进进出出,深夜依然忙碌不休。院子里却是静谧阗然。伫立黑暗中看医院里面动静,惨澹又不相干。

  人们离他们俩似乎远了,黧暗是屏障,没人见得着他们,没有踧踖,也不生不安。

  院子里一切都朦朦胧胧,可不远处暗香扑鼻而来,飘来的桂香花沁人脾肺。夜是凉的,真有似水样的感触。

  “冷吗?”

  唐余尧问她。

  “有些冷。”

  “披上会好些。”

  他脱下自己的外衣披在惠芳身上。

  惠芳没作声。感到他一双手抚贴在她肩膀上,把外衣置好抚平。她没动,等着。

  过后,他轻轻地把她扭转过来面向着他。她垂着眼帘,夜幂里,他不能清楚地看清她,只感到她青春又美好,他吻上她。

  第三十章--------------------------------------------------------------------------------大轰炸之后,人们又忙着整拾家园。城市里的人顺应力特别强,变通着,既使笼罩在不时空袭的y影下,还是能变着方式恢复起原有的生活。而且一旦觉着空袭的频率与催残力不再那么剧烈后,市面又逐渐繁荣起来,人们也很快地拾取回原来的活动。

  李惠航急电禀告父亲祖母病危,不日,李师长的回电,回电述明他受军令在战场,无法抽身,祖母的事一切交由家人权宜行事,要家人尽全力维护。

  垂危的nn,送入医院后,就再未能清醒过来。医生明白告知家人,生命只是拖着,延续不了多久,都是时间问题。家人接受事实,按序轮流赴医院陪侍看护。

  他们住在靠近市中心区,地点适中,平日进出方便。一出巷口不远就有公车站,交通便利。平日不论大娘、二娘,梁嫂或二婶都是乘公车或坐洋车去医院陪侍。

  重庆的公共汽车是所谓的气袋车,就是大巴士车顶上配有个庞大底充塞天然气的气袋。四川境内天然气丰富,当地的公共运输为配合政策就发明变着以天然气代替汽油作燃料。

  抗战期间大后方,僻处内陆,沿海各港埠都沦陷,无法自海上取得国外大宗物质供应,汽油极度缺乏。因之政府以政策x底劝导民众惜用汽油。走在路上,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墙壁上贴着“一滴汽油,一滴血。”等等耸动的标语。

  虽政策当局极力倡导,但重庆市马路上还是有相当数量汽车,公共汽车更是民众日常的交通工具。李惠芳家人平日出去办事也都习惯乘坐公车。

  另外靠近家门巷口转角,无论日夜都有三数不等的洋车夫将洋车竖立停放在路边墙壁边,是洋车的码头。洋车夫们没客载时都群聚蹲在烟地上围成一圈,或抽旱烟,或在个破碗里赌般子等等。

  洋车是从东洋日本引进来的人力车,所以又叫东洋车。车子前头有长长的把手,让洋车夫拖着跑,载客坐位下是两圈滚动的大轮子。重庆市区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