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 e族
传力媒介(这很重要)。动力缸是一个液压执行机构,既能把外力所做的功变成贮能器内气体的压能,也能用贮能器内气体的压力对外做功。
由于利用了气体的可压缩性和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同时起到弹簧和阻尼器的作用,这种液气式弹簧的悬挂性是非线性的,即越压到最后,吸收的能量就越大,呈非线性增加,其动行程比扭杆悬挂大,这使得坦克越野行驶平稳性和平均速度大幅提高。
更重要的是,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所致,液气式弹簧可以自由调节负重轮轴线和底盘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使得车体高度和俯仰角度都能够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具有极高的战场适应性。
你想想e-10/25系列本来就通过动力传动后置降低了高度,再用上液气悬挂进一步降低高度,埋伏起来打黑枪简直是太理想了。不过液气悬挂也有不可规避的技术问题,那就是其原件的密封性和加工精度要求相当的高,如果有质量问题,那真心是坑死人。实际上一直到后世的八九十年代,液气悬挂都不是主流,仅有少数人去吃这个螃蟹,绝大部分坦克装甲车辆还是用的扭杆悬挂。
当时德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e-10/25的设计中,仅有首尾两对负重轮采用液气悬挂,中间的几组负重轮依然采用扭杆悬挂。
总体而言,e-10的设计简洁干练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更没有德国设计师那种过于雕琢的匠气。由于采用了动力传动后置的无炮塔固定战斗室结构,整个车体从前往后只分为战斗室和动力室两大部分。而且其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60毫米厚的首上装甲板倾角达到了67度,相当于102毫米垂直装甲板!
此外e-10/25由于使用了液气悬挂,其车体高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节,这不但提高了战斗灵活性(其火炮和车体是刚性连接的,在大范围内火炮射界调整可依靠车体转动和液气悬挂系统来实现),还获得了战场生存性的额外增益。
不光是其本身的性能很理想,更重要的是不管是e-10还是e-25都有良好的改装潜力。就拿e-10来举例说,德军就准备用其发展一系列的炮兵侦察车和装甲战斗侦察车,比如说小豹装甲侦察车(vk1062)。当时小豹被分为轻重两个版本,其中轻型版全重18吨,而重型版全重26吨。不光是侦察车,e-10还有改成自行高炮的设想。
当然,历史上e-10的结局并不好,因为进度的关系败给了pz.kpfw38(t)系列。但是在这个时空,因为红军的装甲部队更加强大,导致德军更早的关注于下一代装甲车辆,这让e-10/25的命运有了起死回生的改变。从1943年11月开始,e-10就开始小规模投产,生产了一批试用车,而随着1944年春醒行动的惨败,e-10这种性能不错还能拿来应急的设计就被提高到了很高的生产优先级。
出乎意料的,希特勒对这种12吨的小车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要求施佩尔赶紧量产这种廉价的坦克杀手,因为前线已经被红军的装甲洪流逼得喘不过气来了。
施佩尔自然也愿意生产e-10,但是生产e-10面临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此时战争资源已经极其紧张了,哪怕e-10廉价容易生产,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要生产e-10就必须停掉另一部分装甲车辆,停掉哪个项目呢?
按照施佩尔的想法,赶紧的给虎王停了,这个怪胎太消耗资源了,而且面对t-54/55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优势。既然如此,何必花大钱养这个废物?
问题是,希特勒并不同意,也许在春醒行动中,虎王在面对t-54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统治力,但是在面对t-34和t-35,尤其是早期型的t-34和t-35时,杀伤力可是很给力的。所以元首是不赞同停产虎
由于利用了气体的可压缩性和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同时起到弹簧和阻尼器的作用,这种液气式弹簧的悬挂性是非线性的,即越压到最后,吸收的能量就越大,呈非线性增加,其动行程比扭杆悬挂大,这使得坦克越野行驶平稳性和平均速度大幅提高。
更重要的是,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所致,液气式弹簧可以自由调节负重轮轴线和底盘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使得车体高度和俯仰角度都能够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具有极高的战场适应性。
你想想e-10/25系列本来就通过动力传动后置降低了高度,再用上液气悬挂进一步降低高度,埋伏起来打黑枪简直是太理想了。不过液气悬挂也有不可规避的技术问题,那就是其原件的密封性和加工精度要求相当的高,如果有质量问题,那真心是坑死人。实际上一直到后世的八九十年代,液气悬挂都不是主流,仅有少数人去吃这个螃蟹,绝大部分坦克装甲车辆还是用的扭杆悬挂。
当时德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e-10/25的设计中,仅有首尾两对负重轮采用液气悬挂,中间的几组负重轮依然采用扭杆悬挂。
总体而言,e-10的设计简洁干练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更没有德国设计师那种过于雕琢的匠气。由于采用了动力传动后置的无炮塔固定战斗室结构,整个车体从前往后只分为战斗室和动力室两大部分。而且其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60毫米厚的首上装甲板倾角达到了67度,相当于102毫米垂直装甲板!
此外e-10/25由于使用了液气悬挂,其车体高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节,这不但提高了战斗灵活性(其火炮和车体是刚性连接的,在大范围内火炮射界调整可依靠车体转动和液气悬挂系统来实现),还获得了战场生存性的额外增益。
不光是其本身的性能很理想,更重要的是不管是e-10还是e-25都有良好的改装潜力。就拿e-10来举例说,德军就准备用其发展一系列的炮兵侦察车和装甲战斗侦察车,比如说小豹装甲侦察车(vk1062)。当时小豹被分为轻重两个版本,其中轻型版全重18吨,而重型版全重26吨。不光是侦察车,e-10还有改成自行高炮的设想。
当然,历史上e-10的结局并不好,因为进度的关系败给了pz.kpfw38(t)系列。但是在这个时空,因为红军的装甲部队更加强大,导致德军更早的关注于下一代装甲车辆,这让e-10/25的命运有了起死回生的改变。从1943年11月开始,e-10就开始小规模投产,生产了一批试用车,而随着1944年春醒行动的惨败,e-10这种性能不错还能拿来应急的设计就被提高到了很高的生产优先级。
出乎意料的,希特勒对这种12吨的小车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要求施佩尔赶紧量产这种廉价的坦克杀手,因为前线已经被红军的装甲洪流逼得喘不过气来了。
施佩尔自然也愿意生产e-10,但是生产e-10面临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此时战争资源已经极其紧张了,哪怕e-10廉价容易生产,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要生产e-10就必须停掉另一部分装甲车辆,停掉哪个项目呢?
按照施佩尔的想法,赶紧的给虎王停了,这个怪胎太消耗资源了,而且面对t-54/55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优势。既然如此,何必花大钱养这个废物?
问题是,希特勒并不同意,也许在春醒行动中,虎王在面对t-54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统治力,但是在面对t-34和t-35,尤其是早期型的t-34和t-35时,杀伤力可是很给力的。所以元首是不赞同停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