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可悲而又可叹的台湾“皇民”
影响力,可以超越坏的国家机器,以及坏的制度政策。
首先,日据时代的台湾经济,是一种相当典型的殖民地经济模式,即以台湾的自然资源与人力,来培植宗主国日本的整体发展,依靠从台湾掠夺的资源,来养肥日本本土的经济与工业。
为了有效实现控制台湾经济命脉和掠夺台湾资源的目标,日本殖民当局从1910年开始就在台湾设立专卖局,对台湾最主要的盈利产业,如石油、烟草、食盐、樟脑、鸦片、酒类等由官方垄断性专卖管理,从中牟取暴利,其收入占殖民当局财政总收入的50。但同时也严重挤压了私人资本和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凡是最赚钱的行当,基本都被在台湾的日本殖民当局或日本商社把持垄断,台湾本地人根本不准插手,还要在出口原材料和进口日用品的过程之中,承受各种沉重的盘剥,故而台湾人一向对专卖制度最为诟病。
其次,日本也一直在迁移本国侨民定居台湾。只是由于台湾的面积有限,人口稠密,故而移居台湾的日本人,在数量上不如东北三省的“满洲开拓团”,但也多达三十万之众,并且在台湾享受超国民待遇。
不过,虽然日据时代对台湾人来说有着上述种种不如意之处,但毕竟没有残酷的万人坑(作为预定的农业和木材基地,日本在台湾也没有建设多少重工业),也没有“满洲开拓团”那么过分的跑马圈地(日本商社和侨民占地还是有的,但至少比东北温和一些),只是用不平等的经济和贸易政策来掠取台湾的农产品和原材料,外加法律上的若干歧视而已,其程度并没有超过同期中国大陆人民头上压着的“三座大山”。而日本殖民当局的办事效率和廉洁程度,甚至还要比腐朽黑暗的晚清地方官府更好一些。
实事求是地说,在曾经被日本占领的各个地区之中,台湾是治理得最为成功的一块殖民地,甚至要胜过朝鲜。当时台湾人对日本殖民政府的认同程度,可能略逊于英属香港,但至少达到了英属印度的水平。
而与此同时,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上,却是一片军阀混战、遍地饿殍、愚昧落后、民不聊生的空前惨状。与之相比,台湾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虽然屈辱却相对安稳的日子,居然让民国时代的不少大陆同胞感到羡慕,同时也让一些台湾人对祖国彻底失去了信心——他们不再抵触日本的统治,而是真正地想要融入日本人之中,开始努力学习日语,适应日本的文化风俗,试图让自己“归化”成日本人。
结果,当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相对于中国大陆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台湾百姓的心情却是五味杂陈,其中既有渡海参与抗战的爱国义士,也有充当苦力追随日军行动的“志愿者”,而绝大多数人则是对着这动荡的时势无可奈何,只能从心里叹息着战争带来的悲哀。
(日本人认为台湾人和中国人是同文同种,难免担心台湾人在战争中对日本人倒戈相向,袒护中国。因此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台湾人并没有当兵的义务,最多只是“志愿”被招募为随军苦力和挑夫罢了。)
在这一背景之下,日本殖民当局为加强对台湾社会的控制,把台湾打造成“大东亚圣战”的后方基地,在台湾掀起了皇民化运动——具体来说,就是在台湾实施一整套强制推行日本文化的教育活动,隔绝台湾与中国之间的文化联系,把台湾民众培养成为天皇臣民,简称“皇民”,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效力。
在1937年之前,日本在台湾已经断断续续地实施了一些皇民化政策,例如在台湾学校把日语定为国语,在政府部门按照日本节日放假,出版日语报纸等等,但有关当局推行不甚得力,效果也不够显著。
到了1937年之后,这场�
首先,日据时代的台湾经济,是一种相当典型的殖民地经济模式,即以台湾的自然资源与人力,来培植宗主国日本的整体发展,依靠从台湾掠夺的资源,来养肥日本本土的经济与工业。
为了有效实现控制台湾经济命脉和掠夺台湾资源的目标,日本殖民当局从1910年开始就在台湾设立专卖局,对台湾最主要的盈利产业,如石油、烟草、食盐、樟脑、鸦片、酒类等由官方垄断性专卖管理,从中牟取暴利,其收入占殖民当局财政总收入的50。但同时也严重挤压了私人资本和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凡是最赚钱的行当,基本都被在台湾的日本殖民当局或日本商社把持垄断,台湾本地人根本不准插手,还要在出口原材料和进口日用品的过程之中,承受各种沉重的盘剥,故而台湾人一向对专卖制度最为诟病。
其次,日本也一直在迁移本国侨民定居台湾。只是由于台湾的面积有限,人口稠密,故而移居台湾的日本人,在数量上不如东北三省的“满洲开拓团”,但也多达三十万之众,并且在台湾享受超国民待遇。
不过,虽然日据时代对台湾人来说有着上述种种不如意之处,但毕竟没有残酷的万人坑(作为预定的农业和木材基地,日本在台湾也没有建设多少重工业),也没有“满洲开拓团”那么过分的跑马圈地(日本商社和侨民占地还是有的,但至少比东北温和一些),只是用不平等的经济和贸易政策来掠取台湾的农产品和原材料,外加法律上的若干歧视而已,其程度并没有超过同期中国大陆人民头上压着的“三座大山”。而日本殖民当局的办事效率和廉洁程度,甚至还要比腐朽黑暗的晚清地方官府更好一些。
实事求是地说,在曾经被日本占领的各个地区之中,台湾是治理得最为成功的一块殖民地,甚至要胜过朝鲜。当时台湾人对日本殖民政府的认同程度,可能略逊于英属香港,但至少达到了英属印度的水平。
而与此同时,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上,却是一片军阀混战、遍地饿殍、愚昧落后、民不聊生的空前惨状。与之相比,台湾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虽然屈辱却相对安稳的日子,居然让民国时代的不少大陆同胞感到羡慕,同时也让一些台湾人对祖国彻底失去了信心——他们不再抵触日本的统治,而是真正地想要融入日本人之中,开始努力学习日语,适应日本的文化风俗,试图让自己“归化”成日本人。
结果,当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相对于中国大陆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台湾百姓的心情却是五味杂陈,其中既有渡海参与抗战的爱国义士,也有充当苦力追随日军行动的“志愿者”,而绝大多数人则是对着这动荡的时势无可奈何,只能从心里叹息着战争带来的悲哀。
(日本人认为台湾人和中国人是同文同种,难免担心台湾人在战争中对日本人倒戈相向,袒护中国。因此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台湾人并没有当兵的义务,最多只是“志愿”被招募为随军苦力和挑夫罢了。)
在这一背景之下,日本殖民当局为加强对台湾社会的控制,把台湾打造成“大东亚圣战”的后方基地,在台湾掀起了皇民化运动——具体来说,就是在台湾实施一整套强制推行日本文化的教育活动,隔绝台湾与中国之间的文化联系,把台湾民众培养成为天皇臣民,简称“皇民”,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效力。
在1937年之前,日本在台湾已经断断续续地实施了一些皇民化政策,例如在台湾学校把日语定为国语,在政府部门按照日本节日放假,出版日语报纸等等,但有关当局推行不甚得力,效果也不够显著。
到了1937年之后,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