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北京政府
/>   这篇诏书据说是南通状元张謇的手笔,但“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fu”一笔是袁世凯的左右所增

  诏书由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学务大臣唐景崇、司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农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副署。

  张謇第一时间将内幕用电报的形势派送给了李安生,所以,李安生是知道的最为详细的一人,袁世凯在清帝退位过程中起到了无比积极的作用。

  与退位诏书宣布的同一日,袁世凯发表了“真电”表示赞成共和,其原电如下:“…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军旅如林,须加部署;而东北人心,未尽一致,稍有动摇,牵涉全国,诸君皆洞鉴时局,必能谅此苦衷。至共和建设重要问题,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xing,应如何协商统一组织之,尚希迅即见教。袁世凯真。”

  袁世凯认为他逼迫清帝退位工作已告完成,他已履行了他的诺言,于是他要等南方履行他们的诺言——推他为第一任大总统。

  他怕南方食言,所以在退位诏书内加上:“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fu”一句话。

  这句话其实滑稽非常,好像民国的大总统不是由国民选出来而是由清帝命令的。

  清帝退位的待遇很是优厚,这让李安生很是不满,立即在奉天通电予以斥责。

  不过照当时**情势来看,妥协空气甚浓,只希望清室让国,和平息兵,对于一些宽大的优遇,只是表现**者的恢宏气度,则亦不可厚非。

  清帝退位,改朝换代,中华民国正式取代清王朝。

  临时政fu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到此时为止,唯一的争端,便是在于定都武昌还是定都北京的问题。

  让孙中山失望的是,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定都北京,南京程德全的态度不明,武昌并不适合作为首都,这是**党人天然的劣势。

  这也使得孙中山尤为痛恨程李系,痛斥为**果实的吞吃者,他也不想想,他孙大炮在**起义中放了多少炮,轰死了多少北洋军?

  在**同志看来,袁世凯虽然不是理想的民国元首,可是他已履行了逼迫清帝退位的工作,**党人都重然诺,所以只有迁就事实。

  如果袁能脱离封建官僚遗du甚深的北京,加上还有国会的牵制,同时正在起草的《约》是采取内阁制,有这种种因素,总统便没有什么实权,袁世凯当总统后总不致会太背叛民国的。

  这当然是一种天真的想,袁世凯是个纯粹讲实力政治的人,三十年政治生涯的起伏,使他相信必需要有实力才能谈政治,他怎肯离开他的老巢——“北方”,怎肯离开他的资本——“军队”。他心目中既无中华民国,更谈不上国会和《约》,所以他的si心,根本就未考虑过到武昌去就这空头的大总统。

  李安生联名程德全与锡良等人通电全国,希望中央政fu能定都北京,同时希望尽快通过约,实行内阁制。

  李安生同时也发出许多密电,对内阁制极力推崇,甚至表示愿意推动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同时,由黄兴或者宋教仁出任总理。

  这自然让**党人消除了疑虑,**党人能够得到总理的位子,即便在组阁的时候,让给袁世凯一部分利益,也已经是赚到了。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