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部分
��此看重太史慈,要知管宁自成名后可是很少与人互答诗文。
今天竟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史慈破例了。
一时间,大厅中充满了奇异的气氛。
太史慈知道前两句诗是曹c在赤壁之战时吟咏的《短歌行》里的句子,不过这并非曹c的发明,和后两句是一样是《诗经》中的名句。
前两句诗原意是说女孩子对自己心上人相约未至时的一种甜蜜的回忆,描绘了十分依恋心上人的宽厚又温暖的胸怀的而独自沉吟的动人姿态。
不过这时代的人喜欢用《诗经》里的诗歌一语双关,比如曹c在《短歌行》里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则变为渴望得到治理国家的贤才,以美人比喻自己,而以心上人比喻贤才。
此之谓屈原在诗歌中常用的“香草美人”之法。
管宁此时引用此诗句,则是引太史慈为至交好友之意。
何人可与管宁比肩?莫要忘记,连华歆都不在管宁的眼里。昔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管宁管幼安,今日却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太史慈而动容了。
太史慈却看穿了管宁心中的苦涩和矛盾,虽不知为何这管宁从刚一见到自己是就好像很看重自己,但毕竟是好事。
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绞尽脑汁,猛地灵光一闪,想起一句名句来,慨叹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顿了一顿又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用的也是“香草美人”之法。
管宁心中翻起滔天巨浪,自是知道太史慈看穿了自己今日与太史慈一别将天各一方,难以相见,更看出太史慈对自己有把臂论交甚至邀请自己去西北六县之意。
难道他已经看穿了自己的心意?否则岂能说出这种别人不懂在自己听来又大有深意的话?
偏偏自己又颇为心动。
管宁几年来目睹黄巾之乱,民不聊生的局面太多了,对这大汉朝廷彻底的失望,偏又不是出路在何方,以他的贤才自可辅佐明主,开创盛世,可那又如何?
夏、商、周、两汉哪个不是强极一时?可到头来尘归尘,土归土,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封中。
问题出在哪呢?管宁不知道,他虽然以天纵之资敏锐地把握到了人治无法杜绝腐败和专权乱政从而亡国的缺陷,可却无法说清楚,更没有办法解决。
管宁并非其他腐儒可比,他的远祖是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所以管宁的思想大异一般的儒家子弟,法家思想对他影响颇深,又因为齐地民间的学派偏于荀子这曾在稷下学宫享有盛名的法家先驱,所以管宁更加注重实际。
故此管宁已经对这中原的大大小小的上位者彻底失望,才回乡与好友邴原约定欲王烈一起远赴辽东,建立一块属于自己的城市,看看可否找到一条避免盛极必衰的治国方法。
谁料回乡之后听闻了东莱郡西北六县的种种怪异之处,不禁产生了兴趣。原来在外乡也听说过这太史慈,不过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太史慈是以勇武而名震青州,在管宁的心中还以为太史慈也是莽夫一个。
几日前回到青州,偶然在市集上听到一个当利县商人与人争吵,仔细一听,才知道这当利商人不满这市集上卖的楠木品质低劣,要求退货,那卖楠木的人却说他吹毛求疵,认为自己提供的楠木与他要求的相差不多。
岂料这当利商人大摇其�
今天竟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史慈破例了。
一时间,大厅中充满了奇异的气氛。
太史慈知道前两句诗是曹c在赤壁之战时吟咏的《短歌行》里的句子,不过这并非曹c的发明,和后两句是一样是《诗经》中的名句。
前两句诗原意是说女孩子对自己心上人相约未至时的一种甜蜜的回忆,描绘了十分依恋心上人的宽厚又温暖的胸怀的而独自沉吟的动人姿态。
不过这时代的人喜欢用《诗经》里的诗歌一语双关,比如曹c在《短歌行》里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则变为渴望得到治理国家的贤才,以美人比喻自己,而以心上人比喻贤才。
此之谓屈原在诗歌中常用的“香草美人”之法。
管宁此时引用此诗句,则是引太史慈为至交好友之意。
何人可与管宁比肩?莫要忘记,连华歆都不在管宁的眼里。昔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管宁管幼安,今日却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太史慈而动容了。
太史慈却看穿了管宁心中的苦涩和矛盾,虽不知为何这管宁从刚一见到自己是就好像很看重自己,但毕竟是好事。
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绞尽脑汁,猛地灵光一闪,想起一句名句来,慨叹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顿了一顿又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用的也是“香草美人”之法。
管宁心中翻起滔天巨浪,自是知道太史慈看穿了自己今日与太史慈一别将天各一方,难以相见,更看出太史慈对自己有把臂论交甚至邀请自己去西北六县之意。
难道他已经看穿了自己的心意?否则岂能说出这种别人不懂在自己听来又大有深意的话?
偏偏自己又颇为心动。
管宁几年来目睹黄巾之乱,民不聊生的局面太多了,对这大汉朝廷彻底的失望,偏又不是出路在何方,以他的贤才自可辅佐明主,开创盛世,可那又如何?
夏、商、周、两汉哪个不是强极一时?可到头来尘归尘,土归土,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封中。
问题出在哪呢?管宁不知道,他虽然以天纵之资敏锐地把握到了人治无法杜绝腐败和专权乱政从而亡国的缺陷,可却无法说清楚,更没有办法解决。
管宁并非其他腐儒可比,他的远祖是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所以管宁的思想大异一般的儒家子弟,法家思想对他影响颇深,又因为齐地民间的学派偏于荀子这曾在稷下学宫享有盛名的法家先驱,所以管宁更加注重实际。
故此管宁已经对这中原的大大小小的上位者彻底失望,才回乡与好友邴原约定欲王烈一起远赴辽东,建立一块属于自己的城市,看看可否找到一条避免盛极必衰的治国方法。
谁料回乡之后听闻了东莱郡西北六县的种种怪异之处,不禁产生了兴趣。原来在外乡也听说过这太史慈,不过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太史慈是以勇武而名震青州,在管宁的心中还以为太史慈也是莽夫一个。
几日前回到青州,偶然在市集上听到一个当利县商人与人争吵,仔细一听,才知道这当利商人不满这市集上卖的楠木品质低劣,要求退货,那卖楠木的人却说他吹毛求疵,认为自己提供的楠木与他要求的相差不多。
岂料这当利商人大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