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部分
r />   “钱龙锡不是去南京了吗?”袁崇焕说。

  “没关系,你回去刚好路过。”李春烨说,“你父亲这一生,不只是伯乐识才,还可以说正直清廉,爱民如子。当年在安邑(今山西运城)、稷山、临晋(今陕西华y),数万饥民滋事,有人提议派兵,你父亲坚决反对,只是惩治几个为首的,遣散余众,避免了一场屠戮。辽东战事告急,朝廷加派辽饷,你父亲冒死上疏,请求减免受灾严重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加派,拯救了无数饥民。他还反对朝廷开矿扰民,严厉追缴侵冒辽饷,秉公处理复杂的刑狱案件,都博得人们好评。调离安邑的时候,士民得悉,相率赴省请留,但未获准。人们不让他走,搬了风车之类农具堵住他的门,高呼‘老爷莫去,活我百姓’。你父亲只好装扮成巡夜人,深夜里悄悄从小路离开。事后,人们怀念不已,给他建了生祠。最后这几年,他督饷辽东,直接为袁崇焕守辽提供了可靠的后盾。这几年,他……他仍然坚持堂堂正正做人,准备好疏表乞休,谁知不假天年……唉——,也是命!这些,钱大人都知道。你只要说些家里的事,他就能写好,——比我写更好。”

  李春烨帮江豫变卖了江日彩在北京的房产,结清所有债务,又帮他兑换银票、雇了马车,送出城门。

  已经是年近花甲的人了,李春烨目睹过形形色色的死亡,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死像江日彩之死在他心里引起这么大的震撼。江日彩跟他太亲密了,情同手足,孩童时摸青之类的嬉戏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可他今天已经作古了!变成一具僵尸!永远消失了!这种残酷的事,也快轮到我了!

  华月流青天 三(3)

  李春烨暗自跟江日彩相比。江日彩只大一岁,同是进士,还曾同是太仆寺少卿,可他有生祠,活着就有人纪念。那么我呢?

  人比人,比死人啊!李春烨逃避着自己,更多地把自己埋进吴氏的胸怀。他觉得:只有这美妙的胴体真正属于我……不,一旦死了,这也不属于我!我太老了,快死了,配不上她!如果我也跟她一样年轻,那该多好啊!如果能够置换,我宁愿不要五福堂,不要兵部侍郎这官职,不要这进士,只要她……难道只要她吗?不是还有景翩翩吗?不是还有卓碧玉吗?不是还有老母吗?不是还有子孙吗?

  李春烨糊涂了!完素兄,你真不该这么早死!你该多陪陪我!

  华月流青天 四(1)

  三月,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并派太监刘应坤、纪用两人为监军。对前者,袁崇焕欣然接受,对后者即上疏反对。有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委以我重任,何必又叫太监来碍手碍脚呢?可是,除了魏忠贤除了太监,皇上对谁也不放心。皇上认为,太监连后代都没顾,是最大公无私的,除此什么人都有可能私心发作,误国误民。你袁崇焕有意见?可以理解,但必须接受监督。我再升你为兵部左侍郎,赏你一堆银币,再奖你子孙世袭千户,总该不抱怨吧!

  现在,李春烨与袁崇焕是同事,并肩为左右手,在兵部仅次于尚书。李春烨既感到高兴,又感到不安。高兴的是承蒙皇上信任,重权在握,可以干一番事业。从私心来说,现在是从二品,俸禄大增,奖赏也多,正好补福堂急需,可喜可贺,可贺可喜。当夜,他跟吴氏对饮了一壶酒,喝得点滴不剩。上床后还跟她聊了很久,诉说自己的抱负,展望功成名就的未来,直说到吴氏发出鼻酣声。一安静下来,冷静地想一想,他又心虚起来。平心而论,几十年来,他并没有读什么兵书,对打打杀杀也没什么兴趣,甚至有着“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偏见。如此怎能当好兵部侍郎呢?他还突然想到,在这兵荒马乱之时,兵部不是个肥缺,别说侍郎,尚书都没人愿意当,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