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理念3
��一样,对于自己喜欢的学生,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除了经常送些零食之类的给自己喜欢的学生,也会经常的把自己喜欢的学生叫到自己的家里,和他们一起做饭吃饭,交流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王书辉自然而然的,会流露出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对于官僚地主阶级的敌视来。

  他的这种思想,让本来就十分仰慕王书辉的流民学生和被官僚地主迫害的陈封,觉得与王书辉师尊和他们是心连心的。王书辉的立场,让这些孩子们对王书辉产生了一种对父亲般的孺慕之情来。

  数学成绩优异的陈封被王书辉任命为统计科科长之后,除了认真完善的处理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还在工作之余一心想要为王书辉做出更多的帮助。他经过对数据的仔细分析,发现了棉布滞销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他冥思苦想之后,写了这个关于棉布售的建议呈文。

  他在呈文中写道,“师尊教导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于这个世道(世界)的。人只要在这个世道(世界)中活着,就会面对诸多的矛盾。师尊所言极是。”

  “棉布销售的事体(事情),也是这个世道(世界)中的一个矛盾之一。我们的团体要卖棉布,江南巨户(松江棉布生产商)也要卖棉布,那么我们和江南巨户之间就存在着矛盾。”

  “师尊教导我们,事体(事情)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事体(事情)发展的方向,由矛盾双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决定。所以我们在矛盾中要做最强的那一方。”

  “现在的事体(事情)是,本县的布庄多年来都在卖松江布,他们已经和江南巨户狼背(狈)为奸,浑然一体了。作为矛盾的另一方,他们肯定不会支持我们。所以,学生以为,或者派兵相逼,使得布庄屈服。或者自立门户,我们自己开布庄卖布,不然棉布之事实难解决。”

  王书辉看了呈文,脸上露出笑容来。倒不是说陈封的见解有多么高明,而是陈封在呈文里表现出来的东西,让王书辉高兴欣慰。

  陈封的呈文体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陈封这个十六岁的少年,仅仅读了几个月的书,就已经具备了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第二是,陈封这个孩子,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十分的鲜明。他的呈文里表现出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对矛盾的战斗性,都是王书辉对自己的学生一直以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