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理念3
了一小批货。

  王书辉对于商业工作并不怎么了解。他对于商业活动的看法,还停留在你卖我买的基本层面。在现代社会的时候,王书辉对于材料的收集和关注也集中在生产部门,对于流通部门基本不怎么了解。

  他对于销售工作是比较不屑一顾的。在他的观点中,生产部门是在做实际的创造性的工作,销售部门只是一大堆投机倒把,蒙人骗人的耍嘴皮子的花架子而已。

  王书辉不了解流通渠道的重要性。

  他单纯的认为,只要是全民性的消费产品。来自现代的,高质量的,低价的棉布,是不会没有市场的。在这种认知的前提下,他对于棉布的销售工作没有像对私盐交易那么重视。正是这种忽视,导致了现在私盐买卖日趋蓬勃,棉布贸易萎靡不振的现象。

  王书辉上午给教导营上完了课,回到办公室,看到新成立的统计科,把上个月各项收支的明细表已经交到了他的办公桌上。他看完了明细表,发现上个月的棉布贸易仍旧非常的萎靡,仅有的两家销售商,这个月还没有来进货。等他的眉头皱起来了之后,才发现在统计科的明细表后还有一张纸。

  王书辉拿起这张纸读了起来。

  这是一份呈文。是一个叫做陈封的人写的。

  这个陈封,是王书辉新任命的统计科科长。是除张宝树之外,教导营里第二个获得明确职务的学生。

  今年16岁的陈封也是流民中的一员。但是和其他的流民不同,他不是因为活不下去才变成流民的,而是因为身上背了人命才从家乡逃跑加入流民队伍的。

  陈封出身湖北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三年前,因为他父亲和当地的一个退休官员家发生地界纠纷,被退休官员联合当地官府陷害。他家的土地被抢走,从此家道中落。两年前他的父母相继病死。只有一个妹妹和他相依为命。

  一年前,他的妹妹被退休官员家抢走,卖给了县城里的大户人家。不久后,陈封意外得知妹妹因不肯委身侍寝,被大户家的恶少打死。

  15岁的陈封先是用一口杀猪刀,乘夜杀死退休官员一家。之后他混进县城,在买他妹妹的大户家的水井里下毒,毒死了大户家上下十七口。事发后他被当地官府通缉。被逼无奈之下,他才加入了当时过境的流民队伍。

  王书辉当时在招聘流民时,对流民的出身来历进行了仔细的审核。所有的流民为了获得雇佣的机会,都把自己的老底儿交代了个底儿掉。只有这个叫陈封的少年,对自己的出身吞吞吐吐。最后在不被雇佣会被饿死的压力下,才说了句身上背了人命的话。

  对于杀过人灭过门什么的,王书辉真的不怎么在乎。一方面是他觉得明末的人命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另一方面他知道,这两百多个流民,能在上千人的流浪人群中生存下来,身上可能都不怎么干净。

  陈封过去家里条件还算过得去。他的父亲也读过几年书,所以他小时候也随着父亲念过三百千。虽然王书辉交给大家的是拼音和简体字,但是因为有些文化的底子,陈封的成绩也一直不错。他在学习上上手很快。最主要的是,读过书的陈封,理解力很不错,听讲的时候基本上一听就懂。

  陈封的语文数学和历史的成绩都很好,其中以数学为最。每次考核的数学成绩都是满分。做老师的,无一例外的都喜欢听话和聪明的学生,王书辉自然也不例外。不同于现代社会,王书辉明末的学生都很听话,这就让陈封在一群比较死板的学生中显得比较机灵,让王书辉特别的喜欢。

  王书辉像在现代社会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