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理念1
能看成客观的,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视为物质的。荀子思想认为,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在对世界认识的客观性和物质性的大前提下,荀子思想对于人类世界的认识更加的客观和唯物。荀子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也就是说,荀子思想认为,物质世界的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人必须要遵循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来改造和发展世界。

  这种唯物主义的思想延伸到了荀子思想对传统的宗教迷信的态度,它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王书辉在认识到荀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客观唯物主义的思路之后,对荀子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他把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总结为“客观唯物主义”。

  他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总结为“人对物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他把荀子“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思想,总结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劳动实践实现的”。

  他把荀子“法后王”的思想,总结成“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

  他把荀子“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的思想,总结成“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

  他把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观点,总结成“世界的发展是在矛盾中进行的,王道和霸道这两个概念,就是在国家的发展中的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

  总而言之,王书辉把唯物论、实践论和矛盾论,通过对荀子思想的异化解读,形成了一个适应明末时期中国社会和古代中国人的,成体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并且把这个思想理论体系命名为“万物一统律”。

  至此之后,王书辉创立的披着荀子思想外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万物一统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总结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万世归一律”,成为王书辉在明末改造中国的领导团体,所接受和运用的,唯一思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