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理念1
��于中国,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垃圾。

  王书辉认为,明朝末年这个时代,在整个中国的宏观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节点。

  中华文明发展到这个时代,是重新走上已经僵硬没落的封建主义思想的回头路上去,还是打破桎梏,走上获得新生的重新复兴之路。一方面要清除外部因素,抵抗和消灭野蛮种族对中华文明的器质性伤害。

  另一方面,就必须通过复兴春秋思想,选择百家思想中的一家与中国发展到新社会阶段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发展和创造出一个适合中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能够接受的,新的理论体系。

  王书辉在有穿越门神器的支持下,并不缺乏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撑。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个人口庞大的国家,他甚至也不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

  但是,他急迫的需要一个能个与明末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相符合的,能够推动中国向新的社会阶段进步的,新的思想理论,来号召和凝聚自己的团体。

  虽然掌握着未来世界的先进思想和海量知识,王书辉深深的知道,在没有经过实践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以此改造社会的话,都会经历一个可怕的,反复的,充满了鲜血和战火的过程。

  好在王书辉虽然没有伟人的魄力和天才智慧,但是他有一颗文科生外皮下,冰冷的工业主义者的价值观。他通过对资料的总结做出了一个缺乏智慧,但是充满了可操作性的决定。

  他要把荀子思想,改造成披着荀子外皮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思想理论体系。

  简单的说,就一个明末版的伟人思想。他的具体做法,就是要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贯彻唯物论,实践论和矛盾论三个基本理论观点。

  选择荀子思想的原因在于,无论明朝末年的思想领域事实上是怎么看待荀子的,但是荀子仍然是公认的儒家思想家。而在荀子的经典中,他的具体思想主张,又完全与已经僵化和混乱的明末主流的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不同。

  荀子的主张是唯物主义的,荀子思想对于历史和世界的认知,是发展和辩证的。

  王书辉在精心的挑选和后世的资源的帮助下,对荀子思想进行了初步的判断分析。

  他认为荀子“明于天人相分”的观点,可以发展为客观唯物论的观点。

  荀子在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观点上,完全不同于孔子,孔子认为“天命”(物质世界规律)是一种盲目的主宰力。孔子及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道”(物质世界规律)唯心主义化。

  荀子思想选取道家在“天道”(物质世界规律)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的道路,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既物质世界规律与人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凸显“天道”(物质世界规律)的客观唯物性。

  荀子在《天论》中写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荀子思想认为,世界运行的规律是客观性的,没有意志、善恶、好恶的主观性。

  “天道”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是物质属性的,不是意识属性的。荀子思想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自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