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部分
emsp; 宝琪先提出反对,理由是平安是在当铺当过伙计的,服务态度差很得罪客人的。平安不服,他只在当铺待了几个月,还没养成傲慢的习惯,怎么态度差了?倒是宝琪傲不咧咧的眼皮朝天态度是真差。

  宝琪拽着庭霜衣角蹭蹭,发誓自己一定视顾客如上帝,保证给予春天般的温暖,还说你进城后不在家,你家老二肯定会欺负我的……

  再把脑袋搁他肩上蹭蹭。

  庭辉瞪他一眼,准备和他理论一番。

  庭霜不想听他们争执,只好同意宝琪跟自己进城,平安留家里。

  晨光一听,也缠着要进城帮工,并保证视顾客如啥啥的。庭霜只好也答应了。

  人选定下来,下一步是定菜谱,庭霜拿出楚老丈留下的菜谱,把周婶李婶还有李东升几个招来研究。经研究,大家觉得这菜谱上记录的很多属于高档菜,以长平县的消费水平来说不完全合适,老字号的汇源楼,大丰楼做的都是达官贵人的生意,跟他们抢顾客,现在他们没这个实力,而且初次经营饭馆也缺少经验,不如把这块市场让出来,把目标定在中等客户身上。

  于是庭霜把菜单修正了一下,分为中低两档。

  低档的就用乡土菜,羊杂面,羊r烩面,猪r烩粉条,烙馍卷菜,凉拌菜、j血汤、j杂羊杂等等,庭霜还没忘了以前说过的话,如果他开饭馆,体力劳动者的生意也做。

  中档的不太好弄,几个人商量了一晚上,既要看上去好,价格还要让多数人能接受,宝琪和庭辉都是富贵过的公子哥儿,做饭不顶事,对吃饭还是很有经验,看着菜谱提意见。

  “每个饭馆必须有几样独有的别家难以仿效的招牌菜,咱家的招牌菜除了一品烧j还得有其它的才行。”庭辉问道。

  “生炒鳝鱼丝。”庭霜马上想到一样招牌菜,过了一冬一春后,后院池塘里的黄鳝养得又肥又壮,他拉到汇源楼卖了个好价,掌柜的很高兴,说他家的鳝肥美香酥,客人吃了都说好,可是要做生炒鳝丝,尺寸还不够粗,最好再多养几天。庭霜记在心里,观察了一圈,市场上的鳝的确不如他家的粗壮,味道也不如他家的鲜美,如果拿来当招牌,可是全城独一份。

  庭霜又特意声明了一下:“要想把菜做得好吃,要舍得放油。”

  为了炒菜的事他没少和家里主厨的李婶叨叨。在农村,油是较珍贵的,主要用来待客或是过年节改善生活。乡下炒菜一般是拿过年剩下舍不得吃的猪油剜一小块抹抹锅,就这样炒了,更有甚者,炒“辣锅菜”,也就是把锅烧热,直接放菜加点水翻炒,甚至连菜都不炒,“咸菜盐豆老弟俩,蒜缸一响就吃饭”。象庭霜那样拿瓶子往锅里倒油的,在村里独一份,于是庭霜华丽丽滴背了个“不会过日子”的光荣称号。当然他不会过日子的行为不限于炒菜时拿瓶子倒油,还有经常吃二罗面,拿字纸擦pp,这些都是“不会过”的罪状。农民读书不易,对文字有种说不明的敬意,对写过字的纸都很珍惜,某人居然拿来擦p股,真是该敲。

  庭霜为此宽面条泪,家里有几个嘴刁的公子哥儿,吃头罗粗面和包谷面,不用油炒菜能行吗?前世里俺同学做菜五升的金龙鱼大桶往锅里倒,俺放那点油算什么呀。再说,用字纸擦菊花,那不是为了省钱吗?纸店卖的细纸好贵的说。这么节省居然被乡人视为“不会过”,果然和这帮人的代沟如东非大裂谷,弥补不能。

  但是这回开饭馆一定得把这大裂谷补一补,庭霜郑重交待将在后厨掌勺的周婶和李婶几个,炒菜时务必要舍得放油,这几天就在家里把菜谱上的菜练练,本人要检查,如果因为油放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