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
提到这样一种高度来认识:“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孟子肯定性需求和食欲一样是每个人应该获得满足的最基本要求,对于老子“食色,性也”的说法也无异议。

  《诗经》国风部分也收有大量情歌、恋歌。孔子非道家,但他称赞《诗?周南?关睢》为“乐而不y,衰而不伤”。因此,儒家哲学本来不是禁欲哲学。由原始的性——生殖崇拜,进而表现为重后嗣、敬祖先,以及y阳交h的天人感应论,再加上在人的物质生活中把性欲和食欲看成同等重要的基本需求而倍加重视,这使儒家哲学带上了不少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色彩。

  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对性过程就有相当成熟的认识,房中术文献中就有许多与现代性学观点相一致的地方。比如他们曾强调性反应过程有“萌欲”、“积欲”与“释欲”之分,这与现代性学理论中性反应周期的二分法、四分法或五分法是类似的;又如他们曾强调“御女之道,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这与现代强调的“前戏”是一致的;古人关于性兴奋期“春情荡漾”时“男三至、女五至”的详尽描述,表明他们对性活动过程的观察不可谓不细致入微,丝毫不亚于现代的实验室研究。历史上仅存的宝贵性学文献,显然都是建立在对性实践活动进行大量细致、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无不闪烁着科学的光辉。

  古人对性的认识还可以从古代制度上找到佐证。《周礼》为儒家经典之一,它对中国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书中记载有设“媒氏”之宦,其职责是“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妇二十而嫁”,并记载“中春时节,有男女之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由此说明“欢会”不仅可以自由谈情说爱,确实可以发展到性关系。

  《易经》有乾坤两卦,除象征天地、父母外,也还是男女两性性器官的符号。在古老的性学说中,“一y一阳之谓道”,y阳被认定为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在这自然法则作用下,人类不断地繁衍后代过程亦即“易”。据考证,东周时期出自周文王的《周易》,其要旨在探索万物之性和天人关系,它把男女两性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以男女两性的相交来联系自然,重点阐述自然和人变化(易者,变也)的原理。说明在远古就已经有根据性别差异而作不同社会分工的规定。

  以《易经》为代表的y阳文化,系统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殖文化,并把生殖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易经》在阐述y阳变化万物的哲学观念时,也有许多有关性的描写,如“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些阐述赞美宇宙生成万物的伟大,把两性的交媾推及天地交h的广阔领域,并把对人类性和生殖行为的赞颂普及到对社会、政治、道德的产生与运动的赞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合y阳》更是一本纯粹的性学著作。此外,在商周时代成书的《诗经》、《周礼》等古籍中,也有不少有关“性”方面的探索和表达。

  y阳之道缘于商周,后来被道家所发展,并成为以后古代房中术的理论基础。道家认为,男性为阳,女性为y,应“y阳结合”、“y阳互补”,甚至“采y补阳”。以后,这种y阳论的思想又被作为男尊女卑的理论根据。《易经》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就从天与人关系中进一步印证并阐发了y阳学说的可信性。

  先秦性学著作的兴起

  先秦是中国古代性学研究的奠基并兴起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