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家门
�略停了一步,转脸看着她道:“大哥是年长些,未及弱冠便早娶,但他们都是随和性子,知你与侄儿同庚,必会更加善待的。”
这话还是宽怀安慰,且更显细腻体贴。云安不禁连连点头,对郑梦观又添了一重好感:这郎君品貌好,性情也不错,大约也不会有什么恶习,以后夫妻相处,应该会轻松、简单得很。
一时不言,夫妻继续行去,很快便到了。
正院的辉煌气象让云安不觉举目观望,但她也非小户之女,自有见识,并无十分流连。及目光落定,却是堂屋门下候着的一人引起了她的兴趣。
那是崔氏的侍婢阿春,云安认出这人就是在渡口迎接她的仆妇。便如此看来,登岸那日的事还真是郑家长媳的主意。而郑家的人,除了郑梦观,也许都没有太多善意。
“二郎和新夫人快进去吧,家君和主母早盼着了!”
此刻不便多思,随着阿春的延请,云安与新婿并肩踏进了堂屋。一见,堂上一方连屏的壶门长榻,九色织络帘下并坐着一对男女。
男子的眉眼与郑梦观五六分相像,身形却不如兄弟挺拔;头戴长脚罗幞巾,身穿小绫圆领绯袍,是个面貌中和的壮年人。女子则高髻如云,满布玉蝉金雀,三层不止;下头一张丰圆脸孔,柳眉细眼,微微含笑,通身绮罗缤纷,华耀眼,果真一位高门贵妇。
“云安,我没叫错你的名字吧?”
云安正打量着要施礼,崔氏却先起身走来,说着便携住了她的手。她既知崔氏没有真心,不过行个场面,便也一笑,从容道:
“长嫂记得没错,云安的名字简单,不容易记错的。”
崔氏微微颔首,面上挂着和善的浅笑,私心里不也在端量云安。这小女子果然不是什么闺阁弱质,不仅话音暗藏力道,面相也透着一股慧黠——
弦月疏眉,杏圆双目,鼻头微翘,唇色淡润,这胚子倒不算差,只是过瘦,两颊无肉,似非福相。而虽则身形颀长,骨架端秀,却还是因为体格单瘦,仿若无枝的树干,撑不起一身飘逸的薄罗衫裙,便也减却许多姿色了。
敛神色,崔氏望了眼郑梦观,又笑道:“云安虽给我们二郎做了媳妇,到底还小呢!我还记得两家婚书上所写,云安是天章十二年生人,便比二郎小了十岁,与我儿修吾倒是同年。”
进门正礼尚未见,崔氏却就闲谈起来了,云安掂量着,很快明白过来:什么不好提,问了名字后又拿年纪、辈分来做文章,不就是压人一头的意思么?这与郑梦观说她“年纪尚小”绝非同义。
“长嫂说笑了,女子怎比得男子呢?皇律里明文所写,女子十三听婚嫁,我已超过一岁了。”云安很快有了对策,仍作恭敬态度:
“家父官居襄阳刺史,诸多政务中便有一项是教治下百姓婚姻及时。若能劝导有方,令百姓安家,户口增多,每年朝廷考官之际便能得到嘉奖晋升。家父既为长吏,自家女儿的婚姻当行为百姓表率,故此云安适龄而嫁,已是成人了。”
这一番话下来,不仅崔氏无言以对,连那兄弟二人也着实有些吃惊。他们不知崔氏的心思,只为云安引经据典的好见识。尤以郑梦观,他觉得昨夜以云安“尚小”为借口,实在是自作聪明,轻率得很。
“哈哈哈,裴公果然好教养!云安虽年轻,却知书达理,这真是二郎之福,也是我郑家之福啊!”家君郑楚观忍不住称赞,一面也向兄弟走去,拍了拍他的肩头,“成婚成人,今后更该端正心思,修身立业,不负家门重望。”<
这话还是宽怀安慰,且更显细腻体贴。云安不禁连连点头,对郑梦观又添了一重好感:这郎君品貌好,性情也不错,大约也不会有什么恶习,以后夫妻相处,应该会轻松、简单得很。
一时不言,夫妻继续行去,很快便到了。
正院的辉煌气象让云安不觉举目观望,但她也非小户之女,自有见识,并无十分流连。及目光落定,却是堂屋门下候着的一人引起了她的兴趣。
那是崔氏的侍婢阿春,云安认出这人就是在渡口迎接她的仆妇。便如此看来,登岸那日的事还真是郑家长媳的主意。而郑家的人,除了郑梦观,也许都没有太多善意。
“二郎和新夫人快进去吧,家君和主母早盼着了!”
此刻不便多思,随着阿春的延请,云安与新婿并肩踏进了堂屋。一见,堂上一方连屏的壶门长榻,九色织络帘下并坐着一对男女。
男子的眉眼与郑梦观五六分相像,身形却不如兄弟挺拔;头戴长脚罗幞巾,身穿小绫圆领绯袍,是个面貌中和的壮年人。女子则高髻如云,满布玉蝉金雀,三层不止;下头一张丰圆脸孔,柳眉细眼,微微含笑,通身绮罗缤纷,华耀眼,果真一位高门贵妇。
“云安,我没叫错你的名字吧?”
云安正打量着要施礼,崔氏却先起身走来,说着便携住了她的手。她既知崔氏没有真心,不过行个场面,便也一笑,从容道:
“长嫂记得没错,云安的名字简单,不容易记错的。”
崔氏微微颔首,面上挂着和善的浅笑,私心里不也在端量云安。这小女子果然不是什么闺阁弱质,不仅话音暗藏力道,面相也透着一股慧黠——
弦月疏眉,杏圆双目,鼻头微翘,唇色淡润,这胚子倒不算差,只是过瘦,两颊无肉,似非福相。而虽则身形颀长,骨架端秀,却还是因为体格单瘦,仿若无枝的树干,撑不起一身飘逸的薄罗衫裙,便也减却许多姿色了。
敛神色,崔氏望了眼郑梦观,又笑道:“云安虽给我们二郎做了媳妇,到底还小呢!我还记得两家婚书上所写,云安是天章十二年生人,便比二郎小了十岁,与我儿修吾倒是同年。”
进门正礼尚未见,崔氏却就闲谈起来了,云安掂量着,很快明白过来:什么不好提,问了名字后又拿年纪、辈分来做文章,不就是压人一头的意思么?这与郑梦观说她“年纪尚小”绝非同义。
“长嫂说笑了,女子怎比得男子呢?皇律里明文所写,女子十三听婚嫁,我已超过一岁了。”云安很快有了对策,仍作恭敬态度:
“家父官居襄阳刺史,诸多政务中便有一项是教治下百姓婚姻及时。若能劝导有方,令百姓安家,户口增多,每年朝廷考官之际便能得到嘉奖晋升。家父既为长吏,自家女儿的婚姻当行为百姓表率,故此云安适龄而嫁,已是成人了。”
这一番话下来,不仅崔氏无言以对,连那兄弟二人也着实有些吃惊。他们不知崔氏的心思,只为云安引经据典的好见识。尤以郑梦观,他觉得昨夜以云安“尚小”为借口,实在是自作聪明,轻率得很。
“哈哈哈,裴公果然好教养!云安虽年轻,却知书达理,这真是二郎之福,也是我郑家之福啊!”家君郑楚观忍不住称赞,一面也向兄弟走去,拍了拍他的肩头,“成婚成人,今后更该端正心思,修身立业,不负家门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