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工友
  飞逝和忙忙碌碌的技术工作中,时间很快到达了一九九六年夏季天气,在公司工作中,也结识了很多各具情感的工友,这其中几位同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位,是江苏镇江籍的男工友,时任公司塑胶部模房主管,大名叫杨鹏,年龄四十出头。此人虽为南方人,但工作和工余的作风,有股北方人豪爽性格,工作态度非常实在,尤其是对待涉及技术问题,更是认真。后来,逐步接触和工作交往中,了解了他,学历虽不高,但悟性很高,十几岁就来这公司塑胶部,从学徒工做起,加工中的车、铣、刨、磨和钳等操作,样样精通,而且对待塑胶成型中模具结构,和成型过程更是称专家级。他虽在公司不能算是什么高层,但在所负责领域技术口上,话语权就是权威,而且对待任何人,都没有摆架子,耍傲气的作风,这点在员工、各级领导和其它部门间,口碑非常好。平日里,很多生产装配中的产品问题,来自于模具或注塑工艺过程的环节较多,所以处理问题角色的我们部门,和他主管的部门,交涉机会自然比较多,一来二往,打交道会合频繁。我所掌握的原则,就是能说明白的,就电话交流,但更多,还是去他所掌管的模房,及办公室现场讨论,最初,由于自己在这行业实际经验比较欠缺,处理问题的同时,更多的是和他去分析问题的所在,等问题搞明白后,再与他商定,下一步修整模具或改进注塑工艺过程的方法,这样回办公室,才稳妥地发出修改通知单给他们。这些程序走完了,后经罗主管、老朱和他们部门会签的通知单,过程也就一路绿灯,也才能对任何领导们盘问,做到心中有数,和对答如流,所以,我们这样的合作,非常愉快。

  后来,我反思和总结了这样的过程,觉得首先是在问题出来后,作为布置实施,或下达任务的我们,首先,沟通和协调在先,让他和他们的同事,并没有觉得我们是技术上级部门,减少消极的对抗因素,在问题分析的最初,就把他们纳入到我们的方案分析和最终处理思路中。另外,工作中也很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做到了充分尊重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人往往都是这样,你敬别人一尺,就能赢来别人对你尊敬一丈的效果。还有一个情节,就是由于自己大学,是在南京读的书,所以我们除了工作交往外,更多的是,有了他们那里的生活过程和共同话语,这点在我和他交往中,能觉察到细微。因为,有几次我们部门后来的新同事,同样类似的问题的解决,都觉和杨鹏交涉比较难缠,其实,我觉得他们更多,可能是没有摆正好自己的位置,而招致了他们的技术性刁难和不快。也许,是我们部门领导也察觉到了此点,所以后来,大凡棘手或别的同事难办的交涉,都会临时吩咐我去,或我陪同他们去与模房与交涉,而每每这样的事情,也都能让我给顺利解决。所以在我们部门内,上至主管下至同事、工友都喜欢寻求我的帮助,这我在心里也觉得特有成就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本部门的人脉和位置也很稳固和健康,工作中,基本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前后左右的关系,也做的很是和谐,各阶层和年龄段的,都乐于和我交流,我在这里的工作、生活和工余,也很是开心和幸福,每天的工作,都象清新早晨空气一样,新鲜。其实,从和杨鹏的交往中,我总结和得到一些体会,那就是,只要你尊重了别人,也就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人际关系,如果再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又会集成他人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困难,反过来,又会健康的促进自己工作前行,最终在自己、他人和做事情方面,形成良好互动和循环,这是我与杨鹏相处中的深刻体会,融洽的关系,在你的周围能制造出更多良好氛围,所以,多年后我还在内心,总能想起杨鹏的影子,这种交往方式,深深的影响着我日后与人交往关系,尽管,时经尽迁,但风格依旧,我要深深感谢,杨鹏给我的启示。

  另外一位工友,是我们部门,名字叫胡军,当时三十岁出头,也是南方人,高中学历,工作也是从学徒做起。他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