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慢性病的特点及社区管理
可行性。内容:1了解病人和高危个体喜欢的活动形式与预计目标;2帮助其制定一个符合意愿的目标,而不是由医生主观地设定目标。

  (4)支持(assist)创造社区支持性环境并为病人和高危个体提供保健指导。内容:1了解病人和高危个体实现目标面临的最大挑战;2了解其克服困难曾经采取的措施;3制定书面的行为干预计划,方便其对照实施;4为其实现既定目标,提供社区咨询、指导、服务和运动场所等社区支持性环境。

  (5)随访(arrange)制定随访计划,通过家庭访视、电话随访、信函通知和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管理和进一步的干预。

  3.随访管理和转诊 慢性病随访的内容包括:了解病人病情,评估治疗情况;了解慢性病治疗的效果,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执行情况;相关指标的检查和监测;健康教育和病人自我管理指导;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病人。随访复查计划应根据病人病情个体化,同时要取得亲属及家庭的支持与配合。慢性病随访应采取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以及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组成服务团队进行分工负责,以利于随访计划的落实。具体随访方式可采取门诊预约、电话联系、家庭访视、集体座谈等多种形式,保证个体化随访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慢性病随访是对慢性病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内容可分为疾病随访和功能随访。疾病随访主要内容是观察慢性病病人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效果、预测并发症等。功能随访的主要内容是慢性病病人功能的综合评价,包括躯体、情感、认知、社会适应和躯体健康的满意程度。

  对慢性病病人出现下述情况的及时转到相应的上级医疗机构:1需要获得专科、专用设备的诊断治疗;2并发症的出现使诊断和治疗变得复杂化,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3缺乏相应治疗药物;4缺乏实验室或仪器设备检查;5出于病人或家属的焦虑或压力,到相应专家处证实全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6借专家之口向不遵医嘱的病人施加权威影响,使其配合治疗。

  (三)社区全人群健康教育

  社区全人群健康教育是利用各种渠道(如健康教育画廊、专栏、版报、广播等)在社区全体人群中广泛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提高社区广大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社区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分析社区人群特点、需求和社区资源 通过社区调查摸清本社区疾病的基本情况、人群特点和社区资源,找出本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需重点干预的目标人群等。

  2.针对社区人群认知程度,制定社区综合干预计划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慢性病社区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健康教育不等同于健康信息的传播和卫生宣传,必须获得家庭、社区和政府部门有效支持。

  3.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展分类健康指导和个性化防治策略 比如1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心理的培养,性知识教育,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等;2青壮年:控制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控烟戒烟限酒,减少食盐摄入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消除紧张,避免过度劳累,实施必要的健康监护和健康风险评估;3老年人: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加强医学监护;控制吸烟、酗酒、高血压、膳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等心血管糖尿病高发的危险因素;定期体检、进行防癌普查;4更年期人群:劳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