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慢性病的特点及社区管理
52.6%。可见目前在美国,全部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是由这两类疾病引起。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与流行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总死亡中占绝大部分 卫生部统计中心的资料表明,北京等36个城市的前10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消化系病、泌尿生殖系病、精神病、神经系病,除第5位的损伤和中毒外,其余的9类疾病均为慢性病,占全死因的86.13%。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等慢性病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2.发病人数多,发病增长速度较快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最多的国家,加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或死亡在总人口数所占比例高,因此其发病或死亡的绝对数很大。如高血压现患人数达1亿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2000万,糖尿病病人4000万;每年新发病例:肿瘤160万,脑卒中150万,冠心病75万。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增长速度较快:20世纪50~70年代,高血压每年新发病例为100多万,而80~90年代为300多万;脑血管意外与冠心病的死亡率从1991年的84.0/10万与25.3/10万,上升到1998年的135.3/10万与42.7/10万,7年时间增加了50%左右;90年代糖尿病的患病率是80年代的4.8倍,估计,2025年患病人数将达到1亿,为目前的2.5倍。

  3.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烟率与量:1996年的男性吸烟率比1984年增加了3.4%;每日平均吸烟量由13支增至15支;开始吸烟的年龄从22岁提前到19岁;2食物结构改变:1992年城乡居民肉、蛋、奶和水产品消费比1982年分别增加了81.1%、200.0%、323.0%和97.4%,而谷类和薯类的消费分别下降了10.9%和49.4%;3体力活动减少:由于工作与生活条件改善,城市地区约有20%居民的体力活动每日不超过20分钟,每周不超过3天;4肥胖:1992年的城市和农村超重率比1982年分别增加了40%和54%;5城市化趋向:2000年城镇人口为4.56亿,占总人口的36.09%,与199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长了9.86%;6老龄化: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达1.3亿,预计2050年将达4亿。

  (二)慢性病的社会危害

  1.慢性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 我国慢性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程长,多为终身性疾病,预后差、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例如,我国现存的600万脑卒中病人中,75%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40%重度致残。

  慢性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还表现在造成病人的心理创伤和对家庭的压力。慢性病首次发作,可使病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轻的出现适应障碍、主观感觉异常、焦虑等,重的可出现愤怒、失助、自怜等心理过程。在慢性病反复发作或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时,又出现失望、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等。慢性病对家庭的影响是长期的,当家中出现一个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长时间的陪护、转诊,帮助料理生活起居,病人种种异常心理的发泄等都会严重影响家庭有关成员,消耗家庭经济积蓄和家人精力。

  2.慢性病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我国主要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病人数增加,带来了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增长和卫生服务利用率上升,成为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的重要原因。在某些地区,慢性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将使人们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

  三、慢性病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慢性病致病的危险因素可以有上百种以上,可分为三类:环境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和宿主危险因素。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不是单个因素引起,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多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