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第 296 章
�。

  所以宋时开头就把秦代木轨马车这个后世网上流行的说法拉出来当作轨道马车的起源,说他所作只是复原上古神器,将木轨改为铁轨而已。

  虽然大郑朝尚未发现秦代木轨,也没有碳14测定年代,可是史书上有秦修驰道的记载,且修成的秦直道正好经过陕西,还有部分深入草原……

  所以他们两位心细如发、明察秋毫的名侦探——不是,是御史和分司大人,在巡查陕西各地状况的时候便发现了秦驰道遗址,推断出了它的旧貌。

  秦驰道铺的是木轨,他们加以改造,就造出了铁轨。车轮压在铁轨上,负载再重也不会压坏路面,轮子在光滑的铁轨上行进得也更轻松,是以马车走的也不慢。

  他们不光建了从经济园到京师的一条长长的运载道路,还在经济园周边建起了通往北塘和县里的公共交通线路:每条铁路上隔一段时间便发一趟车,如今走海运的货物,北塘、近海打上来的新鲜海货都能用铁道马车运输。经济园里的工人、随他们读书的学生、共参新车的名家处士们都能乘着这样的大车来往两地之间。

  铁路沿线还设了多个站点,人烟稠密的地方便设一站,车上的人中途可以下车,站点附近的人也可上车,不是一家独占之物。

  背私是为公,同乘是为共,是以这种可供天下人共乘的车便叫作公共马车。

  京中以后若有想去天津、去经济园的,也可买票乘车。这铁路是京津两地和许多外地赶来的大户巨室投资而成,不止道路结实、马车质量绝佳,道边还建了车站、雇了人日夜巡检,比走官道都安全。

  ——修路中或曾有本地流氓青皮出来捣乱,早都被桓大人这位抗虏英雄指挥人清扫得干干净净,拉去海边盐田劳改了。

  宋时与桓凌站在车阶上描述着未来的公共交通系统,新的两地货运……车顶篷坠着的铜铃在风中摇荡,铃声起伏,如同清越的乐音,将他们描述出的情景衬托得越发动人。

  凛凛寒风中,上到朝廷大臣,下到来看热闹的普通百姓都听住了,不禁想象着乘这样的大车到海边——甚至畅想起了有一日京城里也铺了这样的铁道,走上这样的马车,让他们坐进车里,舒舒服服走遍京师里外的光景。

  宋时给他们看的东西还能更迷人。

  他微微侧过脸,叫了一声“师兄”,将桓凌轻负在身后的手拉出来,抬下两人身前,露出交握的十指给人看。

  如今他们已不需要长袖遮掩,不必装作兄弟情深,可以在寒天里戴着分趾手套,公然握着手一同下梯。

  桓凌腿长,先下一步,还要转过半个身子扶着师弟,当他还是从前那个走路怕摔的孩子一般,半扶半抱着把他带到地上才安心。

  道边的记者、书生、看热闹的人叫他们两人的动静惊回神来,正好看到看铁道的人下来扳动铁轨,将公交车和装自行车的货车驶到另一条铁道上,露出一辆堆满碎冰的大车。

  宋家这边早安排了车马来接他们带的节礼,此时叫车夫将车横在海鲜车后,车厢前端用油压的千金顶慢慢撬起来,一车混着冰的新鲜海产便在众人面前倾倒下来,在新车上堆成鱼山。

  一股微咸的带腥味顺着寒风扑面而来,犹如渤海的海风从三百里外吹入京城。细窄的带鱼泛着银闪闪的光辉,与反射日光的碎冰一道闪花了众人的眼。

  然后这些鱼虾中就分了一批跟着记者和看热闹的百姓们一起回家,成了宴客时的珍味,隔日报纸上值得一书的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