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祸根深埋
�在乎别人的看法,至少建立内阁制度的朱元璋就没有真正拿内阁当一回事儿。当初废除丞相成立内阁,根本原因还是为了集权,而不是建立一个可以自行运转的权利中心。(当初朱元璋建立内阁的时候,内阁其实没有多大的权利,到了朱棣时代,内阁完全秘书化了,这在明初是一个很明显的局势。至于后来大明朝的内阁开始真正治理国家之后,基本已经不需要皇帝了,虽然皇权还在,可是皇帝却被秘书化了。明朝某个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见外臣,内阁照样可以让国家正常运转。这是一个不错的进步,但是觉得朱元璋的本意,至少在明初几个强势皇帝手中,内阁就是秘书而已,读者不能用看待明朝中晚期内阁的眼光看待明初的内阁,尤其是朱棣时期的内阁更不适合这一套。)
权臣是不可能产生了,帝国也不可能被篡夺,大明朝出不了王莽也出不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根本就不具备权臣成长的土壤。
真正让朱棣担忧的还是帝国的继承人问题。
在实力上明显领先的两个皇子当中,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明显已经在竞争了,争夺的就是太子诸位,未来的皇位之争已经提前展开了。
大王爷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之间的争斗已经半公开化,双方都在不遗余力的扩张势力,若不是强势的朱棣牢牢掌控着全局,估计两个儿子互相下绊子互相打闷棍这样下三类的手法早就使了出来,到时候受损的还是这个帝国。
太子迟早就是立的,储君一定要有。
可是立谁为太子?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目前来看,两个儿子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总体实力上,因为年深日久的经营和积累,大王爷朱高炽明显占据了上风。而且朱高炽办事沉稳,素有“贤王”之名。虽然朱棣一点也不拿“贤王”这样的名声当成什么本事,可这个虚名在士林和文官体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从目前看来,朝廷里主张立大王爷朱高炽为储君的呼声很高。
而汉王朱高煦也不逊色,做事情大刀阔斧,不怕得罪人,不计较什么名声,颇有点儿拼命三郎的架势。这一点很讨朱棣本人的喜欢,因为只有真正办事情的人才会这样,才会得罪人,那些抹稀泥的和事老永远都会落下好名声。现在的大名帝国不需要建文那种有好名声的皇帝,也不需要什么宽仁温和。
自从朱高煦的《大明国》书文出炉之后,朱棣甚至有立刻就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的冲动,因为这种思想完全可以作为大明朝历代皇帝的知道方针,不立汉王朱棣都觉得可惜了。但是很快就发现《大明国》一文并非出自朱高煦的手笔,完全是林三洪捉刀代笔之作。这让朱棣很失望。
汉王朱高煦更象自己,却实力不够,而且现在看来他做事情的手段还有够成熟不够老练。
大王爷朱高炽拥有庞大的人脉,名声也不错,但是他过于保守,过于追究名声这种不需要的东西。
两个儿子的优点和他们的缺点一样明显,这就让太子之争更加扑朔迷离了。
为了皇位,不管多么惨烈的争斗都有可能出现,关于这一点,亲手发动靖难,亲手从侄子建文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手中把龙椅夺了过来的朱棣深有体会。
如果不赶紧确立太子的话,两个儿子之家的争斗将更加激烈,到时候真要是发动起来,肯定会极大伤害到这个帝国。
朱棣绝对不希望大明朝再出现一次兄弟之间的“靖难之争”。
还是再看看吧,朱棣等着,若是哪个儿子最先犯了错误,就会失去机会了……
权臣是不可能产生了,帝国也不可能被篡夺,大明朝出不了王莽也出不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根本就不具备权臣成长的土壤。
真正让朱棣担忧的还是帝国的继承人问题。
在实力上明显领先的两个皇子当中,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明显已经在竞争了,争夺的就是太子诸位,未来的皇位之争已经提前展开了。
大王爷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之间的争斗已经半公开化,双方都在不遗余力的扩张势力,若不是强势的朱棣牢牢掌控着全局,估计两个儿子互相下绊子互相打闷棍这样下三类的手法早就使了出来,到时候受损的还是这个帝国。
太子迟早就是立的,储君一定要有。
可是立谁为太子?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目前来看,两个儿子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总体实力上,因为年深日久的经营和积累,大王爷朱高炽明显占据了上风。而且朱高炽办事沉稳,素有“贤王”之名。虽然朱棣一点也不拿“贤王”这样的名声当成什么本事,可这个虚名在士林和文官体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从目前看来,朝廷里主张立大王爷朱高炽为储君的呼声很高。
而汉王朱高煦也不逊色,做事情大刀阔斧,不怕得罪人,不计较什么名声,颇有点儿拼命三郎的架势。这一点很讨朱棣本人的喜欢,因为只有真正办事情的人才会这样,才会得罪人,那些抹稀泥的和事老永远都会落下好名声。现在的大名帝国不需要建文那种有好名声的皇帝,也不需要什么宽仁温和。
自从朱高煦的《大明国》书文出炉之后,朱棣甚至有立刻就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的冲动,因为这种思想完全可以作为大明朝历代皇帝的知道方针,不立汉王朱棣都觉得可惜了。但是很快就发现《大明国》一文并非出自朱高煦的手笔,完全是林三洪捉刀代笔之作。这让朱棣很失望。
汉王朱高煦更象自己,却实力不够,而且现在看来他做事情的手段还有够成熟不够老练。
大王爷朱高炽拥有庞大的人脉,名声也不错,但是他过于保守,过于追究名声这种不需要的东西。
两个儿子的优点和他们的缺点一样明显,这就让太子之争更加扑朔迷离了。
为了皇位,不管多么惨烈的争斗都有可能出现,关于这一点,亲手发动靖难,亲手从侄子建文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手中把龙椅夺了过来的朱棣深有体会。
如果不赶紧确立太子的话,两个儿子之家的争斗将更加激烈,到时候真要是发动起来,肯定会极大伤害到这个帝国。
朱棣绝对不希望大明朝再出现一次兄弟之间的“靖难之争”。
还是再看看吧,朱棣等着,若是哪个儿子最先犯了错误,就会失去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