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祸根深埋
emsp; 对于见惯了大场面的老郭来说,这种程度的战争根本就算不上战争,最多算是一伙人群殴而已:“我还是想念咱们大明啊……”
郭炜烈由衷的感慨道:“历次北伐,无一不是动辄几十万大军,加上后勤人员和沿途的民夫,一百万总不会缺。那才是真正的战争,啧啧,这点小踢小闹的……不够看!”
“实力,实力在那里摆着,这种小部落怎么可能和大明朝的倾国之力相提并论,就算是三个部落联合起来,总人口也不过几万人而已,去掉老幼病残,能有多少人?还要防范库尔库曼,能组建千人规模的队伍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是啊,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我还是想念咱们大明朝,国家大了人多了,好处是明显的。”郭炜烈带着十分明显的怀念神色说道:“几十万作战的大军,也只有咱们大明朝才拿的出来。打仗还是要气势的,如泰山压顶一般的平推横扫,那才有意思……”
“那是因为咱们大明朝有辽阔的幅员,有数以亿兆计算的人口为基础,只要在财政上积攒三五年,随时都可以组织起大规模的军队,就是跨国远征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综合实力上的巨大差异了……”
占据了辽阔的富庶之地,拥有海量勤劳的人口和先进技术,这是根本中的根本,也是大明朝不可动摇的优势之所在。
对于这一点,永乐皇帝朱棣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北伐胜利之后,北边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也许在战争消灭的那几万敌人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削弱对手,却可以打散敌人的组织,让草原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物资封锁为主的情况下没有五年以上的时间,敌人就无力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敌对举动,连有效的骚扰都很难做到。
这一此北伐,耗资巨大,对于永乐朝来说也不可能长久的支撑下去,在消灭了敌人的主力之后,朱棣的战略目的已经完成,并没有试图长久的占领多少地盘,很明智的选择退回来。
目的已经达到了,自己的威望也提高了,是事后休养生息了。
再过三几年之后,瞅着哪个敌人有崛起的势头,就可以一棒子打下去,只要持续削弱对手,大明朝的敌人将自己走向灭亡。这也是自大明立国以来所奉行的策略,在无法彻底消灭敌人的情况下,就让敌人陷入内乱和持续的衰落状态。蒙古一乱,就可以从中渔利,今天可能支持东蒙古打西蒙古,甚至结成联军也可以。明天就有可能联合西蒙古打以前的盟友……
就是这种很明显的手法,居然屡试不爽,频频得手。这自然是有大明朝挑拨离间的因素在内,其实更只要还是蒙古内部的纷争和不懂隐忍之道。稍微强大一点之后立刻就大肆扩张,挑战大明朝的权威。而大明朝也时时刻刻都在盯着北边的局势,不管是哪个部分的对手强大之后,立刻就是联合弱小的一方打击将要崛起的势力。再过几年弱小的这一方发展起来之后,再回过头来敲打一番。不管怎么样,都不允许有过分强大的任何一个势力存在。
总的来说,局势始终控制在大明朝手中,郑和已经带着他的船队扬帆出海,四处宣扬大明国威,让天下番邦都见识到大明朝的雄厚国力,这是朱棣的本意。
但是朱棣并不开心,也开心不起来。
内部平定之后解除了外在的潜在威胁,但是真正的危险来在帝国内部。
以强硬手段实行集权制度,这种做法本身就和祖制不符。大明太祖皇帝建立起来的内阁制度形同虚设,这个帝国离开了皇帝就无法运转。把天下权利都集中为皇权,看似和违背了朱元璋的本意,也颇为人念叨,其实朱棣一点也�
郭炜烈由衷的感慨道:“历次北伐,无一不是动辄几十万大军,加上后勤人员和沿途的民夫,一百万总不会缺。那才是真正的战争,啧啧,这点小踢小闹的……不够看!”
“实力,实力在那里摆着,这种小部落怎么可能和大明朝的倾国之力相提并论,就算是三个部落联合起来,总人口也不过几万人而已,去掉老幼病残,能有多少人?还要防范库尔库曼,能组建千人规模的队伍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是啊,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我还是想念咱们大明朝,国家大了人多了,好处是明显的。”郭炜烈带着十分明显的怀念神色说道:“几十万作战的大军,也只有咱们大明朝才拿的出来。打仗还是要气势的,如泰山压顶一般的平推横扫,那才有意思……”
“那是因为咱们大明朝有辽阔的幅员,有数以亿兆计算的人口为基础,只要在财政上积攒三五年,随时都可以组织起大规模的军队,就是跨国远征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综合实力上的巨大差异了……”
占据了辽阔的富庶之地,拥有海量勤劳的人口和先进技术,这是根本中的根本,也是大明朝不可动摇的优势之所在。
对于这一点,永乐皇帝朱棣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北伐胜利之后,北边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也许在战争消灭的那几万敌人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削弱对手,却可以打散敌人的组织,让草原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物资封锁为主的情况下没有五年以上的时间,敌人就无力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敌对举动,连有效的骚扰都很难做到。
这一此北伐,耗资巨大,对于永乐朝来说也不可能长久的支撑下去,在消灭了敌人的主力之后,朱棣的战略目的已经完成,并没有试图长久的占领多少地盘,很明智的选择退回来。
目的已经达到了,自己的威望也提高了,是事后休养生息了。
再过三几年之后,瞅着哪个敌人有崛起的势头,就可以一棒子打下去,只要持续削弱对手,大明朝的敌人将自己走向灭亡。这也是自大明立国以来所奉行的策略,在无法彻底消灭敌人的情况下,就让敌人陷入内乱和持续的衰落状态。蒙古一乱,就可以从中渔利,今天可能支持东蒙古打西蒙古,甚至结成联军也可以。明天就有可能联合西蒙古打以前的盟友……
就是这种很明显的手法,居然屡试不爽,频频得手。这自然是有大明朝挑拨离间的因素在内,其实更只要还是蒙古内部的纷争和不懂隐忍之道。稍微强大一点之后立刻就大肆扩张,挑战大明朝的权威。而大明朝也时时刻刻都在盯着北边的局势,不管是哪个部分的对手强大之后,立刻就是联合弱小的一方打击将要崛起的势力。再过几年弱小的这一方发展起来之后,再回过头来敲打一番。不管怎么样,都不允许有过分强大的任何一个势力存在。
总的来说,局势始终控制在大明朝手中,郑和已经带着他的船队扬帆出海,四处宣扬大明国威,让天下番邦都见识到大明朝的雄厚国力,这是朱棣的本意。
但是朱棣并不开心,也开心不起来。
内部平定之后解除了外在的潜在威胁,但是真正的危险来在帝国内部。
以强硬手段实行集权制度,这种做法本身就和祖制不符。大明太祖皇帝建立起来的内阁制度形同虚设,这个帝国离开了皇帝就无法运转。把天下权利都集中为皇权,看似和违背了朱元璋的本意,也颇为人念叨,其实朱棣一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