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百年之计
��讨伐蒙古。
各地集结调用的军队,加上一直在前线枕戈待旦的边军,号称三十万人马,兵分五路,共两个大的战略进展方向,拉开了永乐朝最大规模北伐的序幕。
朱棣的用兵方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不讲究什么奇袭迂回,更不注重快速突破,而是摆出一副平着推过去的泰山压顶之势,完全以力取胜。
这完全就是基于大明朝国力强盛,依靠庞大的兵力优势和海量的后勤补给做出的横扫战略。
后勤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可以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而朱棣本人亲临战阵指挥,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各部协同不利的局面,做到各路人马协调统一。
朱棣和蒙人打仗不是一次两次了,当年太祖朱元璋发起北伐当中,朱棣就曾指挥好几次。这一回又是经过精心准备和仔细筹划。而作为对手的几个蒙古部族,已经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内讧,自己人打自己人都打的没有几分力气了,又被边军持续骚扰了这么长时间,在林三洪看来,胜负已无悬念,关键是胜利的程度和战果的大小而已。
朱棣到了前线之后,朝廷的局面名义上还是内阁和各部在支撑着,其实朱高炽和朱高煦这两个皇子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了。日常事务虽然还要经过阁臣的集体协商,可两个皇子的崛起之势已经十分明显,软弱无力的各部已经丧失了对皇子的牵制和左右能力。就算是在一些大事情上,阁部根本就没有做主的权利,还要转到前线通过朱棣本人的同意,在单独面度这个强势皇帝的时候,两个皇子更有天然的优势。
随着扬州义学的逐渐铺开,扬州府治之下的各州县已经相续建立了七百多个义学堂,无论是内阁六部还是两个皇子,都给予了很大程度的肯定,并且以朝廷的名义大为褒奖!
兴办义学,是林三洪一定要做的举措之一,并不是很在乎朝廷的褒奖。开启民智或许是一个遥远的目标,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会看到一点成果。但是仅仅就目前而言,在可以预见的二十年以内,义学对于林三洪有很大的助力。
治理扬州,赚钱发展只不过是前提,是为了后续动作做必要的准备和铺垫。不管做什么到需要钱,这是经济基础。
就算是现在已经如火如荼展开的义学,并不是扬州府一地看到了其中的好处。其他地方也想办,可这种长期不间断的持续投入,汇总起来也是一比不小的数字,放在别的地方,未必就有这部分多出来的财力。即便是有这种经济实力,对于任期内无法得到实惠,反而会把好处留给继任者的事情,没有哪个官员愿意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林三洪先在扬州赚钱,然后把赚来的银钱投入到具有真正影响力的地方,为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答案,林三洪从来也不愿意提起,但是林府台使用“重改”这两个字为儿子命名,似乎也可以说明点什么了……
各地集结调用的军队,加上一直在前线枕戈待旦的边军,号称三十万人马,兵分五路,共两个大的战略进展方向,拉开了永乐朝最大规模北伐的序幕。
朱棣的用兵方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不讲究什么奇袭迂回,更不注重快速突破,而是摆出一副平着推过去的泰山压顶之势,完全以力取胜。
这完全就是基于大明朝国力强盛,依靠庞大的兵力优势和海量的后勤补给做出的横扫战略。
后勤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可以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而朱棣本人亲临战阵指挥,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各部协同不利的局面,做到各路人马协调统一。
朱棣和蒙人打仗不是一次两次了,当年太祖朱元璋发起北伐当中,朱棣就曾指挥好几次。这一回又是经过精心准备和仔细筹划。而作为对手的几个蒙古部族,已经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内讧,自己人打自己人都打的没有几分力气了,又被边军持续骚扰了这么长时间,在林三洪看来,胜负已无悬念,关键是胜利的程度和战果的大小而已。
朱棣到了前线之后,朝廷的局面名义上还是内阁和各部在支撑着,其实朱高炽和朱高煦这两个皇子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了。日常事务虽然还要经过阁臣的集体协商,可两个皇子的崛起之势已经十分明显,软弱无力的各部已经丧失了对皇子的牵制和左右能力。就算是在一些大事情上,阁部根本就没有做主的权利,还要转到前线通过朱棣本人的同意,在单独面度这个强势皇帝的时候,两个皇子更有天然的优势。
随着扬州义学的逐渐铺开,扬州府治之下的各州县已经相续建立了七百多个义学堂,无论是内阁六部还是两个皇子,都给予了很大程度的肯定,并且以朝廷的名义大为褒奖!
兴办义学,是林三洪一定要做的举措之一,并不是很在乎朝廷的褒奖。开启民智或许是一个遥远的目标,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会看到一点成果。但是仅仅就目前而言,在可以预见的二十年以内,义学对于林三洪有很大的助力。
治理扬州,赚钱发展只不过是前提,是为了后续动作做必要的准备和铺垫。不管做什么到需要钱,这是经济基础。
就算是现在已经如火如荼展开的义学,并不是扬州府一地看到了其中的好处。其他地方也想办,可这种长期不间断的持续投入,汇总起来也是一比不小的数字,放在别的地方,未必就有这部分多出来的财力。即便是有这种经济实力,对于任期内无法得到实惠,反而会把好处留给继任者的事情,没有哪个官员愿意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林三洪先在扬州赚钱,然后把赚来的银钱投入到具有真正影响力的地方,为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答案,林三洪从来也不愿意提起,但是林府台使用“重改”这两个字为儿子命名,似乎也可以说明点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