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百年之计
衫呀,被老鼠咬破了一个大洞,这可让我怎么见人?”
去应聘义学先生是个很正式的事情,肯定要和学政上的老爷见面,穿这样一件早已洗的发白的长衫本就落了身家,腰间的部位又被老鼠咬的对穿,怎么去见学政的老爷们?还不被那些人笑掉大牙?实在是有辱斯文呐!
老婆根本就不理会已经带上哭腔的文秀才:“咬了就咬了,反正你也很少穿,过年的时候我给你打块补丁……我看还是算了吧,改成短褂子也可以穿,剪下来的布料还能给我做一副笼袖子呢……”
把长衫改成短褂子,这是文秀才绝对无法接受的。不穿长衫还算什么文人?天底下哪里见过穿短褂子的读书人?这和鞭牛背扶黑犁的农夫还有什么区别?
文秀才知道老婆无法理解自己心中的宏伟抱负,象个倔强而又负气的孩子一样,眼中含着泪水把心爱的长衫穿在身上,特意把腰里那一块带着大洞的部位用袖子遮挡住了,恨恨的说道:“我这就是找学政老爷,一定要做教书先生,要赚白花花的银子回来,还要拿白花花的精米回来,到时候,你这个不知斯文为何物的女人穿着老爷赚回来的锦缎,吃着老爷赚回来的精米,荷包里掖着老爷赚回来的银子,看你还怎么骂我?说不得过几年,会有我启蒙的学生中了状元,三元连中也说不准呢,到时候……”
老婆根本就不理会文秀才,自顾自糊着天棚。
揣着美好梦想大作白日之梦的文秀才一边念叨着一边穿好长衫,扭头就往外走,或许是太过于兴奋了,或许纯粹就是眼神儿不够使,也有可能是心有所想,“咣”一脑门子撞在门框上……
若是往日里,文秀才早就大声呼痛了,这一次却没有言语,抹了抹已经肿起一个大包的脑门儿,念叨着“我的学生肯定三元连中”的痴话,踢踏着破鞋就出门了……
兴办义学的影响确实很大,最起码现在看起来是这个样子。如同文秀才这样的读书人不在少数,这些人看到府台衙门摆出了要大办义学的消息之后,不论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无不趋之若鹜。
好在府台衙门并没有说出具体要招收多少个教书先生,而这种义学也不需要多么高明的先生,纯粹是为了启蒙而办的义学,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胜任先生这个职位,所以大部分前去应聘的文人都得到了满足。
至于学生,似乎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了。
随着教书先生的逐渐增多,随着最初几个义学开始教授一些文字,人们开始渐渐知道了义学的性质:
不仅仅是完全免费,只要是学习的孩子,一天还有两顿饭吃。这才是实打实的实惠,不管孩子能不能学到什么,起码可以给家里省下一部分口粮。在这个时代,半大小子可以吃穷老子,义学里头有管饱的饭食,就算不为了学习而是纯粹为了混饭吃,也得去呀!
每个季节,义学里都会给孩子们两身样式简单的衣裤鞋袜,这也是实惠。每个月的考试中,若是学习的好,认识的字多,还有三十个铜钱的奖金,每季一次的大考中,若是名列前茅,奖金会升到一百个铜钱。等到年考的时候能够拔得头筹,一两银子的奖学金足够让孩子们疯狂了。
这样的义学,和后世的正规学校完全不同,首先就表现在人数上。一个教书先生带十几个学生已经算是多的了,通常情况下,一个义学里头也就是八九个孩子。设备也很简陋,连桌子都没有,板凳倒有几条,书本也是很简单的《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籍,简单的很。一年之中的考试有十几次,每次都有奖学金,在很多家长看来,在义学念书也是一个给家里创造收入的手段!
去应聘义学先生是个很正式的事情,肯定要和学政上的老爷见面,穿这样一件早已洗的发白的长衫本就落了身家,腰间的部位又被老鼠咬的对穿,怎么去见学政的老爷们?还不被那些人笑掉大牙?实在是有辱斯文呐!
老婆根本就不理会已经带上哭腔的文秀才:“咬了就咬了,反正你也很少穿,过年的时候我给你打块补丁……我看还是算了吧,改成短褂子也可以穿,剪下来的布料还能给我做一副笼袖子呢……”
把长衫改成短褂子,这是文秀才绝对无法接受的。不穿长衫还算什么文人?天底下哪里见过穿短褂子的读书人?这和鞭牛背扶黑犁的农夫还有什么区别?
文秀才知道老婆无法理解自己心中的宏伟抱负,象个倔强而又负气的孩子一样,眼中含着泪水把心爱的长衫穿在身上,特意把腰里那一块带着大洞的部位用袖子遮挡住了,恨恨的说道:“我这就是找学政老爷,一定要做教书先生,要赚白花花的银子回来,还要拿白花花的精米回来,到时候,你这个不知斯文为何物的女人穿着老爷赚回来的锦缎,吃着老爷赚回来的精米,荷包里掖着老爷赚回来的银子,看你还怎么骂我?说不得过几年,会有我启蒙的学生中了状元,三元连中也说不准呢,到时候……”
老婆根本就不理会文秀才,自顾自糊着天棚。
揣着美好梦想大作白日之梦的文秀才一边念叨着一边穿好长衫,扭头就往外走,或许是太过于兴奋了,或许纯粹就是眼神儿不够使,也有可能是心有所想,“咣”一脑门子撞在门框上……
若是往日里,文秀才早就大声呼痛了,这一次却没有言语,抹了抹已经肿起一个大包的脑门儿,念叨着“我的学生肯定三元连中”的痴话,踢踏着破鞋就出门了……
兴办义学的影响确实很大,最起码现在看起来是这个样子。如同文秀才这样的读书人不在少数,这些人看到府台衙门摆出了要大办义学的消息之后,不论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无不趋之若鹜。
好在府台衙门并没有说出具体要招收多少个教书先生,而这种义学也不需要多么高明的先生,纯粹是为了启蒙而办的义学,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胜任先生这个职位,所以大部分前去应聘的文人都得到了满足。
至于学生,似乎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了。
随着教书先生的逐渐增多,随着最初几个义学开始教授一些文字,人们开始渐渐知道了义学的性质:
不仅仅是完全免费,只要是学习的孩子,一天还有两顿饭吃。这才是实打实的实惠,不管孩子能不能学到什么,起码可以给家里省下一部分口粮。在这个时代,半大小子可以吃穷老子,义学里头有管饱的饭食,就算不为了学习而是纯粹为了混饭吃,也得去呀!
每个季节,义学里都会给孩子们两身样式简单的衣裤鞋袜,这也是实惠。每个月的考试中,若是学习的好,认识的字多,还有三十个铜钱的奖金,每季一次的大考中,若是名列前茅,奖金会升到一百个铜钱。等到年考的时候能够拔得头筹,一两银子的奖学金足够让孩子们疯狂了。
这样的义学,和后世的正规学校完全不同,首先就表现在人数上。一个教书先生带十几个学生已经算是多的了,通常情况下,一个义学里头也就是八九个孩子。设备也很简陋,连桌子都没有,板凳倒有几条,书本也是很简单的《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籍,简单的很。一年之中的考试有十几次,每次都有奖学金,在很多家长看来,在义学念书也是一个给家里创造收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