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百年之计
/>   若是能够给予读书的孩子一定的生活资助,家长们就算是纯粹为了经济利益,也不会反对。若是某个孩子学习半年可以得到一两银子的奖学金,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已不言而喻……

  这个义学要是能办起来,才真正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是所能够摄取的资本中最为雄厚的一部分……

  很快,府台衙门就出了通告文书,晓知各州县衙门。

  文书是林三洪本人起草,就叫做《扬州义学策举事》。在这份文书中,并没有给州县下达什么任务,而是越过州县,直接由府台衙门办理义学事宜。各下层衙门只负责招募教授文字的先生和教学场地,府台衙门以现银的形式支付给地方官府……

  真正让人们心地的还是那些详细的条款:

  年领取教授之资白银四两,一年可以领取二百六十斤精米,换季常服四套,薪炭一千二百斤,清明、端午、中秋、新年四个时令节气可领取鲜肉十斤,米酒八斤,双纬锦缎一丈二尺……

  四两银子,不是四贯铜钱,再加上两石三斗白米,这样高的有点离谱的价码,对于那些骨子里贫寒却又不得不摆出读书人臭架子的贫寒书生而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的窘迫,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拒绝的了的。因为这些钱根本不过各地州府衙门,而是直接走的是府台衙门的账目,也不怕下边的官吏吃拿瞎闹。而且府台大人已十分明显的威胁口吻警告了州县的地方官:谁要是敢在义学上胡吃乱拿,府台衙门就用律法一条条的卡,卡到哪里算哪里……

  鲜衣怒马的读书人终究是少数,更多的还是那种一边到头也吃不到几口肉,整天被家里的婆娘敲着米缸大骂“窝囊废”的穷困潦倒之辈。府台衙门忽然就开出了这么高的价码,不仅以现银的方式支付工资,还能有各种眼花缭乱想也不敢想的福利待遇,就算真的是傻子,也不可能拒绝。

  这些东西可不是哪个有钱的大老爷一时心血来潮施舍下来的,而是府台衙门的新学政待遇,吃的清清白白,拿的堂堂正正。

  最让这些人心旌动摇的还有最后一点:在义学堂教书满三年者,可享受免农税的待遇。教书五年以上者,各地衙门书办等职务若是出缺,可优先录用。除非是当地的这些教书先生不想到衙门里抱铁饭碗,否则大小衙门里的书吏文办等小吏不得录用他人!

  农税虽然没有几个钱,府台衙门也没有权限真正免了他们的农税田赋,和赋税沾边的事情肯定都要经过朝廷允许。但是扬州府台衙门这么承诺了,就表示这一笔会由府台衙门里垫出来。

  免农税或许真的不是很大的实惠,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免农税更重要的则是象征意义。

  只有功名在身的“朝廷栋梁”才有资格免税,可以不缴税是举人老爷之流才有的特权,曾一度是功名的最直接体现。如今只要教书三年,就可以得到这种待遇。虽然不是正正经经的被朝廷免去了税赋,是由府台衙门垫出来的,可毕竟不用自己掏腰包了,理论上可以于朝廷功名并驾齐驱,这样的荣耀可不是随便什么时候就有的!至于五年以上者,可以优先进入衙门,吃官家饭更是一个绝大的诱惑。这是关系到后半辈子的大事!

  能混到衙门里做事情,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门吏,一丁点的品级也谈不上,可在乡下就是了不起的人物了,会有很多乡亲巴结奉承,有什么事情办起来也会方便许多……

  是之当然不是文秀才的名,而是他的号,文秀才这些的读书人,喜欢用这种号来替代本名。

  文秀才已经四十六岁了,读书读了几十年,若是他那个腰阔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