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百年之计

  扬州盐商素来奢靡,平日里一顿饭都要几十上百两银子,摆一桌花酒的话,要是不扔大几百银子出去,自己都感觉太寒酸了。二三两银子,对于盐商来说,连九牛之一毛都算不上。

  就凭着林三洪的这次救命之情,要是给府台大人报答的话,没有几十万两肯定说不过去。办义学堂能花几个钱?

  性价比摆在这里,盐商自然知道应该如何选择。

  “府台大人教训的是,我等明白大人的苦心,如此行善积德利人利己之事,卢某人断断不会落在人后。”卢总商把胸脯子拍的山响,信誓旦旦的保证:“这个事情我回去就办,义学堂也用不了几个钱,拨出几万两来先弄着,以后再有所需,我卢某人豁开了口子,就是破家舍财也要办起来!”

  其他几家盐商也纷纷示支持。

  关键还是做这个的成本太小,办义学的那点钱对于盐商来说已经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自然不用什么周详的准备和权衡。

  “这是个大事,一旦办起来就要办到底。府台衙门也会鼎力支持,一应所需都会优先供给。无论是对你们的名声还是对本府的政绩,都有莫大好处,本府自己也会拿点钱出来支应着……”林三洪难得的笑了笑,舒出胸中一口闷气:“钱财粮秣确实用不了几个,可这个事情也要有个章程。本府预备着从现在开始,先一步步办起来,开始不妨少办几个,只要有孩子愿意学习……算了。就算孩子不愿意来学,我们可以想法子诱之,到今年冬至,至少要在各地兴办不少于一千个义学堂。”

  所谓的义学堂,并不是林三洪的首创。

  在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义学堂存在。

  地方上一些真正明白事理的儒生,主要是老年书生,会在冬闲的时候办义学,专门教授孩子们读书认字。这种义学基本上是免费的,也不要求什么出身什么门第,只要孩子想念书想识字,就可以过去学习。虽然教书的先生并不索要什么钱财费用,可是在通常情况下,家长也会拿出一些东西来酬谢教书先生。主要是用一些土产或者粮食来作为学费,送给教书先生。虽然没有具体的数目限制,却并不完全意义上的免费。

  在这样的义学当中,也不可能学习到多么精深的知识,通常情况下,就是让孩子认识几个常用字也就是了。

  但是这种义学堂的规模极小,因为当时的教育方式,一个教书先生也带不了几个孩子。再加上因为生活苦难,家里出不起那些微薄的学费,索性也就不让孩子去义学了。反正天底下认识的读书人也没有几个,更不指望孩子能够走到科举的路子上。与其出铜钱出粮食让孩子去读书,还不如趁着冬闲的时候让孩子多干点活儿更加实惠呢……

  林三洪深知民间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说免费教书就一定会有孩子争抢着学习。因为这个事情是林三洪整体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对林三洪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认字这么一个简单的目标,林三洪不得不用更多心思……

  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法子,就是钱!从财政是拿出钱来,做教育补贴基金,而不是补贴教育基金。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来义学读书,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生活资助,要是读书读的好,拿奖学金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个计划看起来宏伟,其实并不会花多少钱。就算办一千所义学,直接给教书先生开出的年薪也不过区区几千两银子,要是能看出五两白银一年的工资,估计会出现争抢着做教书先生的现象。至于其他费用,也用不了多少,砸出两万两来,足够把义学办到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