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皇帝也缺钱
  自永乐新朝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动员终于开始。

  征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和山东六省的熟米九十万石,其中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这五个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府治独出二十二万石,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在五月底以前完成。

  一般情况下,这种被属于官府的摊派会以加税的形式出现,然后转嫁到下层百姓的头上。但是扬州不会这么干。

  关于这次朝廷强加的摊派,扬州上下早就打起了小算盘。

  五个鱼米之乡才加了二十万石多一点,平均下来一个府治之地才四五万石数米,折合成银子才九万两左右,这点银子扬州出的起!

  四月佛节眼看着就要开始了,看今年的这个规模,预期会有不少于百万的总收入,到时候拿八九万两出来报效一下,动不了筋骨。

  而且扬州官府不准备摊派到百姓头上,而是直接走府台衙门的账,这样的话,等于是“替”老百姓交了一次税,对于扬州整个官场的名声来说会有一个整体的提升。

  别的地方都是加派到百姓头上,我扬州府台衙门不准备让百姓出钱,自己掏腰包了,无论上边还是下边。肯定会念着这点好处!

  在征粮这个事情上,因为朝廷并没有点扬州的名,完全可以灵活把握,多出一点少出一点可以自己做主。那些个鱼米之乡才出四五万石,我扬州地瘠民贫,出不了那么多,弄两万石就差不多了,总不会有人说三道四吧?

  按照林三洪的打算,给朝廷相当于两万石米的银子,也就差不多了。可这个近乎于无耻的盘算很快就被各级扬州官吏给否了!

  两万石?这是打发叫花子呢!在征粮的问题上朝廷虽然没有点扬州的名,可天底下都知道扬州富的流油,光是漕运、盐务这两项就足以让天下府治眼红心热。若是用“地瘠民贫”这样的字眼去搪塞朝廷,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北伐是天下大事,又是御驾亲征,扬州也不能不支持。不过支持的力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多出,也不少出。一切都按照那几个鱼米之乡的规制走,他们出多少扬州就出多少——朝廷虽然没有点扬州的名,可我们和鱼米之乡出的一样多,这也算对得住朝廷了吧?

  不管是林三洪还是其他的扬州官吏,都打着这样的小算盘。反正也不过是八九万两银子,我们给朝廷白花花的银子已经很不错了,没有按照官家的兑换比例出八九万贯铜钱,就表明了扬州府上上下下是真心要报销朝廷的……

  大笔一挥,专门腾出九万两银钱的预算,什么时候朝廷开口了什么时候送上去。

  因为有近在咫尺的四月盛会支持呢,眼看着就是又是一大笔收入。出个十万八万的,虽然也不是什么小数目,可对于扬州府库来说,还真不至于伤筋动骨!虽然前番已经承诺朝廷要报效一大笔,甚至要独自支撑一次北伐,可那是有前提条件的,扬州任满!最低限度也要等到佛节盛会之后。如今朱棣这么急急忙忙的就做出了总动员,是朝廷办事情办的太急了而不是扬州不肯出钱。

  府库里还余着四十多万,林三洪正让六大盐商抓紧兑现当初的承诺,赶紧弄五十万出来……

  扬州府报销朝廷的银子是一码事,林三洪个人报效汉王那又是一码事,这笔钱就落在盐商们的身上。

  对于出钱,盐商比林三洪这个府台大人要痛快的多,真真正正是说道做到,五十万这样的天文数字说到立刻就到了,毫不拖泥带水。

  为了投桃报李,林三洪也很痛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