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御驾亲征
朱棣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让阁部臣子背了黑锅,这不过的皇帝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而采取的举措。以朱棣的全局观,深知北伐失利的责任在己,所以只是一顿臭骂,并没有把兵部诸臣加罪。
很烦躁的让兵部臣工退下去之后,永乐皇帝朱棣就在乾清宫里枯坐着……
外边伺候着的宫人谁也不敢进去,一个个拢着手噤若寒蝉。
更鼓之声不时传来,南京略带潮湿的阴冷天气愈发显得寒气侵骨了。每隔半个时辰,就有两名当值的宫人从文华殿后边的刻漏房中小跑着过来,直殿监的宫人则和小心的把“时辰牌”拿进殿中更换,无声的提着着朱棣时辰已经很晚了。
朱棣是个很勤勉的皇帝,自永乐新朝以来经常要熬到后半夜的安寝休息。但是今天晚上好像有点异样,每半个时辰更换一次时辰牌是宫中的惯例,直殿监的宫人已经接连换了六次时辰牌了,朱棣还是如枯木一般坐在书案之后,似乎根本就没有动作。
天色已经过了四更,当值的老宫人端着一盏子紫(海)参汤进去,加倍小心的放在朱棣案头,小声提醒道:”陛下,已经四更了,淑丽娘娘那边送过来的补汤……”
灯火照耀之下。朱棣微微抬头,看了看当值的宫人,脸色缓和了许多:“你去告诉淑妃那边,自今日起,朕不幸嫔妃了。还有,荤腥的东西也不用了……”
朱棣很烦躁的挥挥手:“下去吧,没有传唤,不要进来打搅朕。”
“是!”
当值的宫人又把紫参汤原样不动的端了出来,心中暗道:“要出大事情了!”
皇帝不临幸嫔妃,不动荤腥的情形,只有在国家大祭之时才会出现。如今已是岁尾,还不到祭祀的时候,显然皇帝已经决定要做什么大事情了,要不然不会如此!按照往日的情形,现在的这个时辰朱棣就已经起床准备上朝了。因为不是朝期,枯坐了整整一个夜晚的朱棣又不许别人打搅,早就过来准备侍奉皇帝的奉御净人只能在殿外垂手而立……
朱棣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仿佛一夜之间就已苍老是十岁一般。
北伐失利,三万精锐被困而来不及救援,损失却是不小,但是对于大明王朝,还远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单纯的国力和军事层面来讲,并非是不能承受之痛。
可是作为一国之君,需要的是洞悉通盘的大局观,而不是一战的胜负成败。可是这一次北伐对于朱棣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朱棣的皇位来的不怎么正道,这是全天下人都清楚的事情。不管建文皇帝对于大明是有功还是有过。毕竟是太祖皇帝钦点的接替人,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硬生生把建文给挤了下去,名声上可就不那么好听了。
若是建文继位之前夺得皇帝宝座的话,勉勉强强还可以说的过去。可建文皇帝在位已经四年,又不是因为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更谈不上是祸国殃民的昏君,就被朱棣抢了皇帝之位。这不仅是皇位更替那么简单,还有一个传承正统的问题。
所以从继位开始,朱棣最忌讳的就是有人说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只要触了这块逆鳞,绝对是有杀错无放过,甚至是杀的人头滚滚也在所不惜。
建文皇帝的皇位正到就极点,十分符合正统传承法则——太祖皇帝钦点的接替人,自然是不会有错。所以朱棣无法在法理上确认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只能以强力的杀戮来震慑天下。同时尽可能的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比建文要强,比建文更适合执掌大明基业。只有�
很烦躁的让兵部臣工退下去之后,永乐皇帝朱棣就在乾清宫里枯坐着……
外边伺候着的宫人谁也不敢进去,一个个拢着手噤若寒蝉。
更鼓之声不时传来,南京略带潮湿的阴冷天气愈发显得寒气侵骨了。每隔半个时辰,就有两名当值的宫人从文华殿后边的刻漏房中小跑着过来,直殿监的宫人则和小心的把“时辰牌”拿进殿中更换,无声的提着着朱棣时辰已经很晚了。
朱棣是个很勤勉的皇帝,自永乐新朝以来经常要熬到后半夜的安寝休息。但是今天晚上好像有点异样,每半个时辰更换一次时辰牌是宫中的惯例,直殿监的宫人已经接连换了六次时辰牌了,朱棣还是如枯木一般坐在书案之后,似乎根本就没有动作。
天色已经过了四更,当值的老宫人端着一盏子紫(海)参汤进去,加倍小心的放在朱棣案头,小声提醒道:”陛下,已经四更了,淑丽娘娘那边送过来的补汤……”
灯火照耀之下。朱棣微微抬头,看了看当值的宫人,脸色缓和了许多:“你去告诉淑妃那边,自今日起,朕不幸嫔妃了。还有,荤腥的东西也不用了……”
朱棣很烦躁的挥挥手:“下去吧,没有传唤,不要进来打搅朕。”
“是!”
当值的宫人又把紫参汤原样不动的端了出来,心中暗道:“要出大事情了!”
皇帝不临幸嫔妃,不动荤腥的情形,只有在国家大祭之时才会出现。如今已是岁尾,还不到祭祀的时候,显然皇帝已经决定要做什么大事情了,要不然不会如此!按照往日的情形,现在的这个时辰朱棣就已经起床准备上朝了。因为不是朝期,枯坐了整整一个夜晚的朱棣又不许别人打搅,早就过来准备侍奉皇帝的奉御净人只能在殿外垂手而立……
朱棣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仿佛一夜之间就已苍老是十岁一般。
北伐失利,三万精锐被困而来不及救援,损失却是不小,但是对于大明王朝,还远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单纯的国力和军事层面来讲,并非是不能承受之痛。
可是作为一国之君,需要的是洞悉通盘的大局观,而不是一战的胜负成败。可是这一次北伐对于朱棣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朱棣的皇位来的不怎么正道,这是全天下人都清楚的事情。不管建文皇帝对于大明是有功还是有过。毕竟是太祖皇帝钦点的接替人,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硬生生把建文给挤了下去,名声上可就不那么好听了。
若是建文继位之前夺得皇帝宝座的话,勉勉强强还可以说的过去。可建文皇帝在位已经四年,又不是因为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更谈不上是祸国殃民的昏君,就被朱棣抢了皇帝之位。这不仅是皇位更替那么简单,还有一个传承正统的问题。
所以从继位开始,朱棣最忌讳的就是有人说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只要触了这块逆鳞,绝对是有杀错无放过,甚至是杀的人头滚滚也在所不惜。
建文皇帝的皇位正到就极点,十分符合正统传承法则——太祖皇帝钦点的接替人,自然是不会有错。所以朱棣无法在法理上确认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只能以强力的杀戮来震慑天下。同时尽可能的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比建文要强,比建文更适合执掌大明基业。只有�